宋澤萊第一部小說《廢園》,一是大學時代寫的長篇,二是交南部小出版社印行,因此初版本磨穿鐵鞋也難尋,消失於文壇久矣。以後改名《惡靈》由遠景再版,一樣早已絕版多時。圖/應鳳凰
宋澤萊第一部小說《廢園》,一是大學時代寫的長篇,二是交南部小出版社印行,因此初版本磨穿鐵鞋也難尋,消失於文壇久矣。以後改名《惡靈》由遠景再版,一樣早已絕版多時。
宋澤萊寫作能量旺盛,詩歌、評論、文學史各類都有出版品;小說一項,更是歷程長且變化多──前後寫過現代主義小說、農民寫實小說、人權政治、魔幻寓言小說。評家得費神分成不同「文學時期」才詮釋得完整。《廢園》便是最早「現代主義時期」作品:呈現一個蒼白、陰鬱、鎮日被死亡之念所困的年輕人,在校園(或廢園)滔滔不絕地敘述著對生命的不滿與絕望。
但年輕作家態度是嚴肅的。初版正文前加三段「說明」,開宗明義告訴讀者:「這是一篇小說,但不是用來消遣的,若是您想從中取得粗俗的快樂,那便錯……」第二段說:「它是一九七四年初完成的作品,當時作者仍稚幼,充滿大量自戀、感傷的情緒,大致是痛恨生命及關切生命兩種欲念的衝突,今日的作者已倦於再去卒讀,但仍想公開它,因為生命的成長是不必後悔的,作品亦無掩藏的必要。」(這些文字再版都不見了,所以狂抄)。
雖自稱不成熟,仍有評家持肯定態度,如林瑞明認為它是呈現知青心理狀態的優異小說;陳建忠也指出,小說描寫男同性戀者的正面態度,應受到更多注目。
前述「今日作者」,與「當時稚幼……充滿自戀」其實相差不過兩年。兩年間,小說家從大學校園走進紛亂社會,心境上有很大變化。一九七八年成名作:《打牛湳村》系列問世──作者從「逃入自我世界的蒼白青年」,回鄉面對凋蔽農村,這時小說家執筆揭露剝削農民的產銷問題,為弱勢階級發聲。校園之內與之外,呈現主題大不相同。《打牛湳村》轟動文壇,成為鄉土文學代表作──這年小說家二十六歲,從師大歷史系畢業出社會,是彰化海邊一名國中老師。?
宋澤萊/《廢園》(長篇小說) /(台南)豐生出版社1976年/(台北)遠景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