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養兒防老到以房養老

李碧華 |2013.03.10
1201觀看次
字級

開春後,台灣社福政策往前邁了一大步,「以房養老」試辦方案在本月終於上路,六十五歲前人養房,六十五歲後房養人,台灣銀髮族從此多了一個「在宅安養」,利他也利己的全新選擇。

三年前,一位老人把房子捐給伊甸園基金會,換取社福機構照顧自己下半輩子。也因此,「以房養老」雖師法美日,並非全球首創,但在台灣有這個溫馨感人的「捐房養老」序曲。「只是,能思慮得如此通達的高齡老者畢竟屈指可數,尤其在台灣,有土斯有財觀念根深蒂固,資產交給下一代都糾紛頻傳,何況抵押給陌生的政府?那可靠嗎?萬一上有新策,自己卻苦無對策,一生心血不就付諸東流了嗎?」

中興大學地政系教授劉金白指出,上了年紀的族群心理上雖無法完全接受房契名字換成陌生的政府,但因已漸知現代社會養兒無法真正防老,所以,為數不少的有產階級仍選擇下半輩子依賴福利政策。「一旦加入以房養老行列,名下已無恆產,必然百味雜陳,雖然生命走到終點後,都是一場空,什麼也帶不走,然而,擁有房產是一種基本的安全感,老人最怕失去安全感。這的確無奈。無奈房子只能住,無法換取柴米油鹽。」劉金白指出,台灣人口老化嚴重,六十五歲以上人數已超過兩百六十萬人,隨著人口結構改變,鄉村偏僻地區的老人可能才真正需要向政府「對睹」,所以,籌措單位應謹慎備妥配套方案,才致於讓照顧老者的美意,淪為炒高都會區房價的元凶。

內政部社會司副司長陳素春指出,台灣現有老人福利政策有兩大類別,一是老人年金等生活津貼,另外一種是安養機構等生活照料。至於幫助老人活化資產,方式其實很多,由市區移往郊區,或是以大屋換小窩等,都可行,以房養老只是選項之一,制度若能順利推展,未來才有機會續推其他敬老商品。「因財源來自財政部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內政部希望條件單純化,否則子女等家庭成員可能要討論很久,事情就會變得很複雜。」

政策啟動後,將先在本月與四月舉辦南北分區說明會,五月正式受理申請。陳素春說,目前內政部掌握全台有十一萬戶獨居老人,但還不確定這些獨居老人對於不動產持有或者親屬情況。對於各界質疑試辦資格限制太嚴、鑑價可能出現爭議等,希望申請者資格單純化,社會各界更要相信鑑價單位的專業。

陳素春表示,政府就是要發心照顧這一群辛苦了大半輩子,膝下猶虛的獨居老人,所以範圍無法擴張太大,設定一百個試辦名額是考量到經費有限。她說,房屋鑑價費用照規定由老人負擔,每次鑑價費用約要兩至三萬元,考慮老人可能一下子拿不出這麼多錢,會等到通過地方政府初審及內政部複審後,再從貸款總額中扣除鑑價費用,老人若是完成房屋鑑價後反悔,還是得自己負擔鑑價費用,內政部相信鑑價人員的專業,鑑價必然具備公信力。

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則肯定「以房養老」潛在有莫大商機。推動此新制,一方面希望讓金融業者有學習操作經驗,另一方面可活化國內不動產,未來可將「完成契約」的不動產,規畫為社會住宅或有效用途,政府不必花很多預算。

薛承泰說,台灣的不動產擁有率極高,有產老人獨居無所得,若把不動產交給政府估價,以契約方式取得終身現金給付,老年可過得更有尊嚴。「回收」的不動產用途是否考慮「不動產證券化」,都是未來可以思考的方向。

薛承泰說,試辦計畫也將結合長期照護,一旦獨居老人失能,經由評估可獲額外居家照護協助而得以「在地老化」。協助長輩安享晚年,政府會持續集思廣義,構思出友善政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