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佛光緣美術館
以瞋報瞋者,
是則為惡人;
不以瞋報瞋,
不瞋勝於瞋。
──《雜阿含經》
這四句偈提醒我們,對於瞋恨心重的人,不要和他一般見識,也不要瞋心以對。例如,對方瞋恨人,辱罵人,你也以瞋心罵他;這個人很罪惡,你也以一顆瞋恨心對待他,這都是不當的。如果能以慈悲心、忍辱心,以一顆不瞋恨的心來面對,就可以降服瞋恨的人。
《百喻經》有一則寓言:一條蛇往前走去,蛇尾向蛇頭提出抗議:「喂!蛇頭,怎麼老是你走在前面,我要走在後面呢?」
蛇頭回答:「自古以來,都是蛇頭在前,蛇尾在後,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啊。」
蛇尾不服氣,就把尾巴纏繞在樹枝上,讓蛇頭不能前進,也無法覓食,最後蛇頭只好屈服蛇尾,說:「算了!讓你走在前面,我走在後面吧!」蛇尾很得意的彎曲著身體向前走,由於沒有眼睛看,不知道前面有深坑,一不留神掉了下去,不久就餓死了。
另外,《百喻經》也說了一個故事:有一隻烏龜住在池塘裡,正逢乾旱的季節,眼看著烏龜就要渴死,剛好飛來一群雁子。烏龜懇求雁子帶牠離開,到有水的地方。雁子說:「我要怎麼樣才能帶你到有水的地方呢?」
烏龜說:「我弄根樹枝,請你們兩隻雁子啣著樹枝,我咬住樹枝的中間,這樣就可以把我帶走了。」雁子一聽,覺得有道理,就對烏龜說:「好,我答應你,不過你可不能開口講話喔。只要你一開口,就會摔得粉身碎骨。」烏龜說:「當然!當然!」
大家各自準備好了,飛上青天,經過一個村莊的時候,村裡的兒童看見了,都驚叫起來說:「你們來看呀!一隻烏龜給兩隻雁子啣去了。」烏龜聽到非常生氣,就要開口大罵:「你們懂什麼?」這一開口,結果是什麼下場,大家就知道了。
所以遇事不服氣、不肯認輸,以瞋報瞋的結果就是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