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是何因緣而成立的呢?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舉出,各種經典所說的發菩提心,約有十種:1.因推究義理內容,而發菩提心。2.因看見佛的種種莊嚴相,而發菩提心。3.或看見種種神通異象,而發菩提心。4.或聽聞種種法義,而發菩提心。5.或曾生於種種世界而許多體驗,而發菩提心。6.或見種種威儀的僧眾,而發菩提心。7.或見到各種修行法門,而發菩提心。8.或見世間種種生滅現象,而發菩提心。9.或見種種罪惡過失,而發菩提心。10.或見他人受種種苦難,而發菩提心。以下介紹主要的四種:推理發菩提心、觀佛相好發菩提心、見佛神變發菩提心、聞法發菩提心。
一、推理的發心
首先是推究義理而發心。所謂的理,包括「生滅、無生、無量、無作」四種真理。對於理的把握方式不同,所發的菩提心,也因之有異。
就生滅四諦而言,真理自身是存在、徹底的超越。也就是真理實相與煩惱的原因、苦的現象、求道的方法,完全無關。例如月亮雖被烏雲所覆,月亮仍然是月亮,一點也不會被烏雲所妨礙。為了滅除煩惱而作的種種努力,對真理而言,它一點改變也沒有,就是此處所說的真理。像這樣把真理與煩惱(迷惑)完全隔絕,以這種對立關係來滅除煩惱,方能見到真理的態度,即是生滅四諦。也即是「煩惱中沒有菩提,菩提中沒有煩惱。」是名推理生滅四諦所發的菩提心。
智者大師並不是把佛陀的教法全部視為同一種,而是把它整理、分為四類,也就是化法四教:藏、通、別、圓,這是教法內容深淺的指標。生滅四諦的發心,即相當於藏教,是最初的發心。
其次推究無生四諦的發心。對法性一再探求的結果,就會發現因煩惱而產生的苦,與煩惱本身並非相異。眾生所嘗到的苦及煩惱,都是因為迷於法性而生起的。這兩者有如水與冰一樣,兩者根本上是一樣的。冰是水結凍的結果,水是冰融化的結果,兩者的本質是相同的。
眾生的苦、煩惱與法性,就如同水與冰的關係。苦與煩惱皆無實體,也就是空。意即這兩者可說是同一件事。若能體達兩者皆空,就能見到法性。既然苦與煩惱皆空,對治之道與所到達的涅槃境地,也就不是實體。如《思益經》所說,「煩惱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煩惱」,此即推無生四諦理的發心。(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