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夜車到敦煌,非圖旅程的方便,而是對遠古築夢的感懷,在轟隆轟隆聲中體驗速度的變易。
研讀歷史、文學,敦煌一直是個遙遠的記憶,佛道釋交織的文獻埋藏山岩近千餘年,是誰主導著這個幽冥卻光亮的文化工作?盡在傳說中紛紜不定。而使人欲近還遠的西北黃土砂岩窖中,只在依稀裡望斷青天白雲。
火車隆隆劃過僅有的「綠洲」谷地!沿途居家點點,座落在可避風雪、或樹林蕭疏的夾道中,看來生活清苦,卻是個令人怡然自在的環境。我想帶酒消愁加入這個行列,若能自個兒鑿個洞窖居,過過植菜採石的孤獨生活,安身在長空墨痕裡,該有多美妙呢!
想像古人策馬入山的情節,看著崎峭不平的凹凸地勢,倒覺得千嶺萬壑志氣如鐵的堅定感。
雖然高原氣壓使自己目茫耳鳴,但急速過眼的窗外即景,卻仍然留在歷史的扉頁上。隨意翻一頁都有精采的故事呈現,好比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而人若塵灰,眼前濛濛的陳述,似都在說明這段歷史與空間上的長谷,帶給了中華文化及人類文明,極其豐沛的滋養。
不知經過多少時間,恰似千年歷史呈現天明光照,窗外一望無際的沙礫,連綿無垠,從不平的岩沙流動來看,該是古老岩地頑強不散的留下自然風化痕跡;接著細細沙紋依然在天際線起伏,這是哪裡?還沒到敦煌就已是人跡渺渺,風沙灰天,看來壯觀又肅然。導遊說這就是戈壁沙漠,真是如夢初現,大神通力,把它碾成了文明與自然間的一頁滄桑。
在「秋水且凅」的季節,我到此一窺古人在有限物質應用下作無限的精神奉獻,心有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