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開工,政府各部門紛紛釋出景氣回春的訊息,勞委會主委潘世偉也首度對基本工資調漲明確表態,認為今年第一季結束後,可望調漲。這對廣大勞工階級,的確是開春後第一個好消息。
去年十月,基本工資調漲掀起軒然大波,勞工爭取每月加薪二百多元、僅相當於「每天一個茶葉蛋」的額度且不可得;向來站在維護勞工權益的前勞委會主委王如玄也因此黯然下台。當時,行政院為平息風波,設出二個調漲門檻:經濟成長率連續二季達百分之三以上、失業率連續在百分之四以下,二者只要達成一項,就可以調漲基本工資。
目前傳出基本工資可望調漲的根據是,自去年底以來,景氣即出現復甦跡象,依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的統計,去年第四季國內經濟成長率已達百分之三點四二,今年第一季更可望再成長;主計總處的預測是今年全年成長率達百分之三點五三,經建會則是百分之三點八。
經建會主委管仲閔最近更進一步指出,今年的經濟成長率有望達到百分之四以上、失業率則可能降到百分之四以下,形成所謂的「黃金交叉」,意味經濟正向成長、就業增加,勞動市場前景可期。在這樣的氛圍下,一向態度保守的勞委會主委潘世偉也首度鬆口,對於今年四月調漲基本工資「樂見其成」,並且希望「愈快愈好」。
其實,行政院早在去年八月就核定,自今年元旦起,基本工資從一萬八千七百八十元漲到一萬九千零四十七元;但因去年下半年經濟景氣不佳,去年九月前行政院長陳宣布緩漲,並設下二個門檻。因此,對勞工來說,即使今年第一季達到調漲門檻,也是「遲來的春燕」,並沒有享受到連續二季經濟成長率破三的好處。
而且,只要傳出調漲基本工資,資方必然老調重彈,提出一旦調漲基本工資,不只是工資成本增加,連動的勞保、健保都會增加。而目前正在進行的年金改革,也會增加雇主支出,這是去年十月討論基本工資後的新增變數,政府必須考慮。
要拔雇主的「毛」簡直難如登天,但依法行政是天經地義的事。而且,在「門檻說」與行政作業的關卡下,即使今年四月公布的經濟成長率達百分之三以上,勞工也可能要等到五月、甚至下半年才可能拿到等了好久的「茶葉蛋」。
勞委會應該表態,如果主計總處一旦公布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達百分之三,基本工資調漲立即生效,雇主必須依法主動調薪,這才符合潘世偉說的「愈快愈好」。而且,如果是負責的勞委會,就應再主張,調薪起點應該回溯到今年一月,把該給勞工的一起還給勞工。
事實上,要加速景氣復甦,除了國際大環境,擴大內需市場是可不受制於外在因素的條件。勞委會與雇主都應體認,只靠區區一個月二百多元的基本工資調漲,是無助於消費支出的增加,只有雇主主動加薪,讓勞工敢於增加消費支出,才能創造雙贏的扃面。
暫且不管春燕是否已到,去年十月基本工資緩漲已經不符社會正義原則。如果今年四月確實達到調漲門檻,基本工資調漲不但時間要快,幅度也應增加,讓勞工不只能買茶葉蛋,切盼能升級到一個飯糰。其實這是很卑微的期待,希望別讓勞工再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