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政務空轉的最主要原因就在於朝野惡鬥,行政院各部會間不協調,及和立法院溝通不良也是導致政務無法順利推動的原因。新閣上任之初對症下藥,行政院長江宜樺上任第二天即展開「朝野對話」及「行政立法全面溝通」兩項重要工作,是好的開始。
馬總統第二任就職後推動的改革措施,如實施油電雙漲、開徵證所稅、開放美牛進口、進行十二年國教規畫,儘管這些改革是馬總統回應選民的要求,但阻力甚大,連財政部長也因此掛冠落馬,推其原因就是溝通工作沒有做好,不僅在野黨抗爭,黨內立委也杯葛,各部會間口徑不一,民眾更是怨聲四起,搞到馬總統和閣揆的聲望大跌。
改革受挫顯見長期以來總統府和行政院疏於與各界溝通。首先應溝通的是總統和閣揆,雙方角色混淆、分工不清,搞得行政院很難做事。這雖然是憲法的結構性問題,但也是總統授權的問題,讓陳做得很累。如果總統和閣揆不能齊心一致、合作無間,政務當然無法順利推動。因此,總統應該有寬闊的心胸,充分和閣揆溝通、分工。
行政院各部會之間的協調整合,陳內閣的政務推動不順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各部會之間欠缺協調。前此過去各部會重要的法案先透過副部長級會議,再經過不管部會政務委員主持的協商會議溝通,最後由經建會整合匯報行政院院會,這樣縝密的程序就不會有彼此間「不知你葫蘆裡賣什麼膏藥」的缺失,法案送到立法院後,部會間還可以互相支援,不至於遭到圍剿。
再者是黨內共識的形成,黨內如果沒有先溝通,立院黨團不知道行政院的政策方向,法案送到立法院首先就會遭遇黨內的炮火,證所稅開徵案和油電雙漲案就是例子。黨團意見不一,共識難成,更讓在野黨有可乘之機,最後法案在立法院就成為一顆引爆炸彈。黨還握有黨紀和選舉提名權。江內閣也應該有一套黨內協商的機制。
行政院和立法院間,最重要的則是朝野溝通,在野黨反對執政黨的政策本屬正常,但是政策必須事先說明白,期將阻力減少到最小。朝野對話應該在立法院形成常態的溝通模式。一旦朝野間有共識,社會就不會處於擾嚷不安的局面。朝野間最根本的衝突在意識形態,但意識形態不能當飯吃,不是當下可以解決的問題,朝野間都應該有共識將它「暫時擱置」,務實面對當前的政經社會問題。
更要與民眾溝通,只要政府拿出誠意,真心為民服務,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政策既然是為了百姓好,當然應該向民眾說清楚。試想,民眾不支持政府要支持誰?只要朝野和諧、有共識,民眾多數不會有意見。
江內閣總算抓到了政務推動的要訣,踏出協商溝通的第一步,讓政務可以順利推動,這是可以樂觀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