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想,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累人的除夕夜就會好過些。
圖/簡一夫
在我們的生命裡,朋友因情緣而結合,親人因血緣而牽繫,兩者並重,但年夜飯按照傳統習俗,只能選擇跟親人同吃團圓飯。
「如果可以選擇,我更想跟幾位好友的家庭一起圍爐。」朋友小靜無奈地說。原來廚藝不精的她,在婆婆和小姑面前,連包的水餃都被嫌難吃,平日躲著沒事,除夕當日得正面交鋒,一整天的內心煎熬,得費上一整個月調適。苦啊!
明明是親人,卻像後宮爭寵般地在除夕的廚房內角力著,婆婆整年的怨氣透過一桌菜,簡直像加了一甕的酸菜,空氣裡濔漫著酸味;小姑看似安慰,實則陪著說風涼話,叫一桌熱菜全成冷盤,平日裡不常往來的親人,在除夕夜彷彿是逮著機會鳴叫一夜的蟬,吐盡了,精力殫竭,明年再續。許是電視連續劇看多了,婆媳姑嫂爭相模仿著「耍心機」,於是這樣的劇情年年在許多家庭裡較勁演出。
我勸小靜也許是她多心了,婆婆、小姑搶著做菜,其實是體恤她不會做菜,怎是被冷落呢?「而且一個廚房本來就容不下兩個廚子嘛!」我強調,即使廚藝不精如我,也對外人使用廚房多所忌憚,更何況是長期將廚房當成主戰場的主婦們?換個角度想,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除夕夜會讓自己好過些。
我的除夕夜也是這樣「熬」過來的。剛結婚時,家有阿嬤、婆婆以及小姑,還有個每年搶著賣力演出的大嫂,「裝傻」成了我的強項。我被分配到買拜拜必備的發糕及年糕便沒事了;後來小姑嫁人,阿嬤沒法進廚房,我從買年糕與發糕的角色,「升格」到得多準備幾道素菜祭拜祖先,廚房輪番換「主子」,依然「一山不容二虎」。
如今,許多家庭成員各據地球一方,能在除夕夜一起吃年夜飯的人丁漸漸單薄,朋友愛咪夫妻倆開心攜手到大飯店吃年夜飯,沒料到大飯店的「貼心」卻換來他們的傷心。原來飯店把每家幾口人以跑馬燈方式秀出,於是他們看著「張家十二人、李家二十五人、愛咪二人」等字樣從眼前溜過,在這熱鬧的大飯店裡竟感到一陣陣悲涼。隔年,他們決心閃遠一點,不在台灣過年了。
兄弟姐妹成群的阿芬自父母過世後,除夕夜選擇到速食店吃套餐,因為她受不了兄嫂的冷嘲熱諷,乾脆選擇性不出席。她一開始以為除夕夜的速食店肯定冷清清,沒想到竟有一堆像她一樣,不願跟不愉快的人吃飯,寧可到速食店打發時間的人。
有人說:「年夜飯吃的是家人彼此間的愛。」如果家庭成員結構改變,如果一頓飯得換來整年的療傷,不如吆喝幾個好朋友的家庭一起吃團圓飯,或者邀請落單的朋友加入自家的年夜飯,一樣是團圓,一樣都能吃進滿滿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