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百年歷史的大龍國小即將改建,有專家學者及校友擔心改建工程,將毀掉該校的歷史價值,校友們不但在網路上串聯發聲,還公開呼籲,希望能夠廣納各方意見,在軟硬體的規畫上能夠以學生的需求為考量。但是大龍國小守護聯盟擔心改建工程流於觀光化,改建後原有的文風將不復存在。
世界各先進國家對於歷史文物都十分重視,即使只有短短二百年歷史的美國,各州也都有博物館,用歷史文物說明先民的生活概況。歷史文物保存的意義,一則善盡後代保護祖先遺產的責任,讓後代子孫鑑往知來,具有承先啟後的教育意義;二則吸引外國觀光客的觀賞,具有宣傳意義,保護得好,甚至可以作為世界各國的樣本教材。
台北市有許多百年歷史的建築,還有部分日據時代很具特色的建築,像是台北賓館、監察院等等,由於政府依據文化資產保護法的規定,予以有效維護,使得台北市至少還有一些歷史遺跡。這些建築雖然只有百年歷史,但是一旦改建以後,就在地球上消失了,因此站在維護先民遺跡的立場,能保存就應該積極爭取。
近年來,因經濟發展需求,以及建商的有利可圖,動輒把百年古蹟改建,一旦動工之後,古蹟立時成為瓦礫,商人短視近利莫此為甚,但是政府應該站在維護古蹟的立場,禁止破壞古蹟文物的行為。大龍國小的改建工程,雖然有些建物被指定為歷史建築,可望保存下來,但是整體改建工程如果沒有文化資產的觀念,這些建築將成為沒有生命的東西堆砌在那兒。
台北市類似的例子到處可見,火車站前面的北門,保留了一個空殼子在交通要衝上接受空氣和廢棄物的污染,不但無法彰顯古蹟的意義,同時也讓這個古蹟失去生命。坐落在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中間,顯得突兀而且不協調,更沒有人會注意到它的歷史價值。這就是當初規畫時遷就各方意見的結果。
在仁愛路青年育樂中心旁的東和禪寺鐘樓也是一樣,一座修復後的鐘樓,倚在一棟龐大的現代建築物旁,外國觀光客看了一定覺得怪異,不會有歷史古蹟之感覺。試問,有那些觀光客會指名參觀這兩項古蹟?如果當初青年活動中心是以原來東和禪寺的規模和樣式改建,相信它的效果會和現在完全不同。
大龍國小的例子也一樣,如果能循過去的建築模式加以改建,即依據原有的樣式重新整修,就可以保留它原來的建築精神。不要因為包工化或是觀光化而破壞了古蹟原貌,讓保留下來的古建築與現代建築併立,最後弄得四不像,古蹟夾在現代建築中間,像個被遺棄在角落的破落戶一樣。
維護歷史遺跡,不只是保留它的空殼子,還要懂得尊重它的生命,並賦予它現代的意義,使得它的生命能夠延續,這才是維護文化資產的精神所在。台北市過去有許多失敗的例子,其他各縣市相信也是一樣的狀況,這顯示我們還沒有建立健全的文化資產保存的觀念,我們支持大龍國小守護聯盟的看法,呼籲主事的台北市政府別讓大龍國小又成為這種觀念下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