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在二○○八年為美國官員第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可說是歷史的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美國第一任黑人總統歐巴馬邀請他入閣,有多重意涵:重視學界傑出人才、提拔少數族裔、重視再生能源,但是後兩者因素應多於第一項。
朱棣文創下在任最久的能源部長紀錄,決定辭職回到學界。在其辭職信中還不忘批評反對投資再生能源者,簡直是活在「石器時代」。這點正凸顯他的學術性格。學者從政的朱棣文在美國官場走一遭,終究還是回到學界,值得喜歡從政的學界人士參考深思。
朱棣文任中最大的成就,按照歐巴馬的說法是:「他使美國更了解氣候變遷的急迫挑戰,和清潔能源在美國經濟中代表的巨大機會。」在他任內,美國能源部發出數十億元的貸款,增強風力、太陽能發電等的再生能源,協助使美國邁向能源獨立,也擴大支持傑出工程師和企業家去尋求可能轉變美國的創新能源。
也因朱棣文非常重視再生能源,導致他在太陽能板製造公司Solyndra的事件,大受批評。Solyndra是美國第一個根據「二○○九年刺激經濟法案」,接受聯邦貸款保證的再生能源公司。當時朱棣文提供貸款五億三千五百萬美元。沒想到這家公司後來破產,五億多美元泡湯,裁員一千一百人,朱棣文也因此遭到共和黨人抨擊,讓朱棣文在華府官場受挫。即使總統替他說好話,發展清淨能源也不會有人反對,不過也因為朱棣文任內,頁岩油和天然氣成為取代石油的新星,美國不只因此可以在往後數百年達到能源自主,甚至可以主控全球能源價格,這一點攸關美國在全世界的地位,朱棣文再怎麼青睞清淨能源,也難改變眼前的事實。
媒體說:「毫無政治資歷的朱棣文以學者身分進入歐巴馬政府,自稱是個書呆子兼節能狂人,沒有汽車、單車通勤、爬樓梯到辦公室。」這是他的優點,但是他不善言辭尤其是吹捧誇大的政治言論,不善於處理國會關係。
朱棣文身為一九九七年以來,在位最久的能源部長,即使學者性格讓他受到很大的政治壓力,但他還是得到歐巴馬的支持。這點不得不佩服歐巴馬慧眼識英雄,願意為自己挑選的首長強力背書。
朱棣文也因為他的創意挽救了歐巴馬棘手的墨西哥灣漏油危機。二○一○年夏,英國石油公司的鑽油井在墨西哥灣洩油,當大家都束手無策時,朱棣文設計出蓋子堵住了墨西哥灣中間的洞。這個看似簡單卻是非常大膽的「蓋帽法」,使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環境災難告一段落。難怪歐巴馬認為朱棣文為科學界的瑰寶。
而今,朱棣文在美國官場走一回,可以說下台的正是時候。他在任內,壓力雖大,但也不致於案牘勞形,弄得身體大壞。國會雖然對他有批評,也是就事論事,並不是高舞意識形態,無禮杯葛。和台灣從政的學者相比,已經幸運得多。但他離開時,也還是帶著一點不滿,一點擔憂和些許有志未伸。這可能是學者從政的宿命,和學術象牙塔相較,官場現實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