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改組,這是馬總統執政五年第四度換閣揆。政府一再強調「財經內閣」,經濟卻不見好轉,被韓國超越不說,國民所得停滯十餘年,與內閣異動頻繁有關,長期處於磨合期,當然難有作為。如今江宜樺、毛治國皆非以財經見長,江宜樺甚至說「不可能在陳創下的財經成績上,比陳做得更傑出」,無論這是否謙虛,接下來,財經首長人選倍顯重要則是事實。
去年陳出任閣揆,提出富民經濟的願景,強調「民富國強,眾安道泰」。言猶在耳,今將去職,富民經濟成了歷史。陳揆雖是財經專才,但施政無感,府院民調低迷,半年多來毫無起色,新任正副閣揆能不能力挽狂瀾,新內閣如何在經濟面開出一道氣勢,人們等著看。
內閣更新的同時,我駐美代表金溥聰表示,台灣與美國雙方密切協商後,決定最遲三月底以前重開「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高階委員會議。TIFA對台灣經濟至關重要;距今不到兩個月,新任財經首長不論是誰,都沒有蜜月期。
馬總統一再宣稱台灣經濟要走向創新、推動轉型,但絕大多數財經政策都是降租稅、減障礙、低地租、聘外勞之類拚效率的,與經濟創新極少關連。經濟式微,加上油電雙漲、年金改革、國營事業員工福利好、富人少繳稅等情形,都造成民眾怨忿。
不過,新任正副閣揆非財經專才,未必就是壞事。陳就任時,輿論對「金融才子」主持「富民經濟」充滿期待;但陳面對的主要課題不僅是「財經」,更是「政治」。如油電雙漲、證所稅及美牛案,均被炒成政治議題;加上核四、十二年國教等問題,陳因自謂「沒有強烈的政治性格」,處理得左支右絀。
江宜樺雖是政壇新人,但個性圓融、思緒縝密,從政不到五年即出任閣揆,顯見有過人之處。他是否具備「政治性格」,能處理「政治性更強」的財經問題,使內閣快速脫離政治泥淖?台灣的問題在經濟,也在過度兩極化、對立的政黨政治,閣揆要做的是統籌帷幄、下決策的角色,未必需「財經才子」。
回顧過去,孫運璿工程出身,亦非經濟專才,但他有「永遠的行政院長」之譽。在近二十年部長與行政首長任內,推動十大建設,與李國鼎共同促進新竹科學園區的成立,規畫台灣早期科技政策;被許多人認為不僅是台灣科技產業之主要奠基者,是「台灣經濟的推手」。
經濟問題具有政治性,各國皆然。譬如歐債危機,德國總理梅克爾主導滅火,處理得最費心力的就是國際政治問題。優秀的領導人不必是某領域專才,而更要有「政治能力」,能溝通及協調、應變。江宜樺與毛治國打破過去正副閣揆「一政/一經」的互補架構,未必不好,只要選對人才出掌財經部門,不使「政策」敗於「政治」操作,即可跳出政治泥淖,走出內耗空轉,創造經濟新境地。
新內閣也不必喊出新口號,因為沒有實現的口號已太多。這幾年行政院提出的政策方案也極多,但多數無成效,甚至被朝野政黨的對峙卡住。新內閣要更務實,才能在財經政策上朝馬總統所稱「創新經濟」的方向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