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不到早上八點,盧氏壹已經穿戴整齊,坐上了越南芒街的班車。幾分鐘後,車子停在中越邊境的東興口岸。越過邊境線的她將在中國—越南邊民互市貿易街開始一天的工作。精通越南語、中文、白話、客家話的盧氏壹是個越南「八○後」,往來於中越邊境之間,好似個「跨境上班族」,其實,她已是互市區裡每天經手幾十噸貨物的「小老闆」了。
二○○三年,剛滿二十歲的盧氏壹還是越南一家大型製鞋廠的工人。二○○六年,隨著中越兩國的互市貿易進一步擴大,不甘於一輩子做手工活的盧氏壹開始在針對中國邊民的散貨市場裡做服裝銷售員。然而,在盧氏壹眼中,那時候的中越邊貿更像是「趕集」:去越南採購的中國邊民不多,受到政策的限制,邊民每次只能採購少量的物品,自己手拎著過口岸。
二○○九年,東興邊民互市貿易區成立,二○一二年,盧氏壹進駐東興邊民互市貿易街。「東興工商局給我發了經營證,貿易街又有倉庫、結算中心、服務中心,我現在只需要在店裡開單子就能等著收錢了。」盧氏壹說。
目前,她經營綠豆、木薯、咖啡等越南土特產品,生意最好時一天能賣出五十噸貨物,每月收入十分可觀。
負責東興邊民互市貿易街運營的黃兆瓊表示,現在邊民互市貿易街每天的交易量是一千三百至一千五人次,按照邊民互市人民幣八千元的免稅額計算,每天單是中國邊民向越南經營戶買入貨物的交易額就超過千萬人民幣。
像盧氏壹這樣每天往來於中越之間的「上班族」在互市區裡還有很多,這些「跨境上班族」希望中越邊民互市能夠繼續深入,讓他們的生意紅火地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