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鶇 圖/陳王時
文/陳仕泓 圖/陳王時
台灣人常常說:「一樣米養百樣人。」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脾氣、個性與樣子;同樣的,在相同的環境中,也有不同的生物生長,牠們各自也有不同的生活習慣與樣子。
地球的環境非常多樣化,也因此造就了多樣的生物。關渡溼地除了我們熟知的河口灘地、紅樹林灘地、草澤、池塘、水田等溼地型生態環境外,也有草原、林地等陸地型生態環境。溼地型環境吸引四面八方的候鳥前來棲息渡冬;陸地型生態環境也吸引了喜歡陸地的候鳥前來渡冬。
這次要跟大家介紹的,就是在林地、草地棲息的鶇科鳥類。鶇科鳥類分布於世界各地,共有三百多種,牠們是著名的鳥類旅行家,且被歸類為是很會唱歌的鳥類,也就是通稱的鳴禽,叫聲非常嘹亮好聽,而且每種的叫聲都不同呢!
鶇科鳥類秋冬時節會前來台灣渡冬或者過境,不過,相較於水鳥來說,牠們的數量往往不是一次就可以看到很多,畢竟台灣林地所占的面積,要比溼地面積來得大很多,因此,我們只能看到小族群的鶇科鳥類。不過,台灣許多地方都適合這群鶇科鳥類棲息,牠們也散落在各地。或許做一次全面性的普查,會發現牠們的數量其實也不少。
鶇科鳥類的體型比常見的麻雀或者白頭翁來得大,但是卻比鴿子或者紅鳩來得小,第一眼以體型來判別,並不會太困難,牠們的體型就是獨樹一格,有自己的尺寸規格。
鶇科鳥類的覓食習慣是喜歡在樹林底下挑三揀四,找尋躲在樹葉底下的各類生物,無論昆蟲、果實或者蚯蚓,都是牠們主要的食物來源。所以,會發現鶇科鳥類,通常不是因為牠們的外型,而是那窸窸窣窣找尋食物的聲音,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