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譜》墨跡本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第一行書有「書譜卷上 吳郡孫過庭撰」。根據記載,《書譜》真跡,最早被收藏在宋朝內府,上鈐有「宣和」、「政和」等印,以及宋徽宗題簽:「唐孫過庭書譜序」,因此又被稱為「書譜序」。
《書譜》墨跡本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第一行書有「書譜卷上 吳郡孫過庭撰」。根據記載,《書譜》真跡,最早被收藏在宋朝內府,上鈐有「宣和」、「政和」等印,以及宋徽宗題簽:「唐孫過庭書譜序」,因此又被稱為「書譜序」。
《書譜》在宋內府時,尚有上、下二卷,下卷後來散失了。
孫過庭,生卒年不詳。初唐人,與詩人陳子昂是好友。陳子昂有〈率府錄事孫君墓誌銘〉和〈祭率府孫錄事文〉等有關孫氏的文章。
《書譜》後來被清朝初年最重要的鑑藏家孫承澤(一五九二~一六七六)收藏;隨後又歸於安岐(一六八三~約一七四四),安歧也是清代書畫鑑藏家,字儀周,號麓村、松泉老人,天津人,一說是朝鮮人。《書譜》後歸清內府,舊藏故宮博物院,現藏台灣,俗稱《真跡本書譜》。
《書譜》歷代均有摹刻本,最著名的是北宋大觀年間(一一○七~一一一○年)內府所刻,又稱《太清樓書譜》。原石早佚,僅存上卷殘本的拓本。摹刻精良,且首行至第二行較墨跡多十七字,可補墨跡之缺。拓本有張伯英、羅惇、林志均、馬敘倫、齊燕銘等跋,鈐「石門吳乃琛盡忱珍藏」、「陳叔通」等印。 另外的《書譜》刻本也很多。如:《薛紹彭刻本》(又稱薛氏本、元祐本),再後有明人文徵明父子的《停雲館法帖》本和《玉煙堂帖》本等。
康熙四十七年,安岐邀時任江西南安太守的陳奕禧撰《書譜》釋文。康熙五十五年延請吳門著名刻工顧嘉穎、顧錫韓父子到天津沽水草堂刊刻《書譜》,後附有陳奕禧行楷書釋文。先用木刻,而後上石,歷經五年完工。翻刻者甚多。
此石後來歸臨川李氏所有,後又歸端午橋,可惜已有破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