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一家四口住在由泥土、磚瓦搭建起來的小屋裡,四畝稻田是唯一的經濟來源,來自安徽農村的劉肇芳小時候就過這樣的生活,如今,二十八歲的他從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北京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沒有像大多數同學那樣,選擇到待遇豐厚的外資企業、科研機構工作,而是成為一名年薪不到人民幣四萬元的選調生,工作地點還遠在西部貧窮地區甘肅隴南。
隴南至今仍有不少居民因貧窮而住在泥土房裡,這裡雖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但並未形成品牌效應,產品附加價值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讓學習化學、生物學的劉肇芳看到了改變的希望,讓他覺得大有可為。
近年來,不少從名校畢業的學生選擇到中西部工作,希望用他們的學識和眼界幫助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尋找適合拓展自己事業的空間。
與上個世紀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不同的是,如今這波優秀大學生下基層,不再是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而是把先進的觀念、知識灌輸進貧瘠的土壤裡,讓它結出改變落後狀況的果實。
從山東省濰坊農村出來的北大物理學博士王偉,將於今年下半年赴位於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省分廣西工作,「看到社會發展不平衡,貧困、饑餓仍然存在,我們就有責任和義務,通過自己的學識和視野去改善它。」他說。
擠獨木橋 不如海闊天空
據統計,近年來,北京大學到京外就業的畢業生每年增長百分之十以上。北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陳永利說,保守估計北大每年至少有三百位以上畢業生到西部地區工作。
此外,根據廣西當地有關部門的統計,二○一一年到二○一二年,從清華、北大、復旦等八所中國頂尖大學來到廣西各市縣政府部門工作的畢業生超過二百人。
從中央民族大學畢業後到貴州一個縣工作的曹仕勇說,「在大城市,別人隨時可能取代你的位置,沒人在乎你的存在」。而在小城市,這些名校畢業生能更輕易地找到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點。
在廣西梧州市發改委工作了近半年的博士杜誠說:「這裡空氣好、不堵車。」他並不羨慕那些在諮詢公司領著高薪、穿戴時尚的同學,「這裡沒北京大,但發展空間要大得多」。
杜誠所說的發展空間來源於中西部地區求賢若渴的態度。近年來,隨著中西部地區城鎮化進程加快,從農田水利建設,到城市發展、產業規畫,都需要大量「高、精、尖」人才。用人單位除了拿出大量工作機會並給予重用外,往往還對高層次人才提供安家費、集體婚禮等「特殊照顧」。
「他們彌補了西部大學生生源不足的缺憾和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南寧市發改委主任農冰說,這群名校畢業生學習能力強,能獨立思考,能很快發揮作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孝正也說,他們了解基層,在大城市學到一身本領之後再回到基層,也是求真務實的表現,「比起在北京擠獨木橋,大學生到基層實現理想更應受到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