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大學校長會議剛剛結束,由於召開之前,剛爆發多所國立大學教授使用「假發票」買A報B而遭檢方偵辦,並以貪汙罪起訴的事件,及發生前興國學院教授以假人頭詐領教育部補助經費的醜聞。今年的大學校長會議特別引人注意,希望會議能對這些歪風對症下藥,導正學術風氣,重建大學形象。可是從會議結論看來,國內大學的自我反省能力仍有待提升。
大學教授發生「假發票」事件,令社會震驚。尤其,第一波被偵辦的多是國立大學,一流大學;眼看檢方全省加速偵辦腳步、擴大偵辦對象,大學內可謂人人自危。從目前的跡象看,連國科會都暗示,理工醫農等大宗申請研究經費領域,可能有五、六成教授都使用過假發票、買A報B。檢方後續動作如果一旦以相同標準起訴,假發票風暴將會更驚人!
在這種氛圍之下,大學校長會議的召開,令外界在好奇之餘,也期待大學能對此劣行做出一番檢討反省。然而,二天的會議結束後,一百多位公私立大學校長提出的三大主要結論卻令人失望。簡言之,這三項結論還是在向政府要錢、要求鬆綁,但對於約束違紀犯法方面,卻沒有提出明顯有力的做法。甚至,連應向社會道歉都毫無反應。
這三項結論,第一,希望解除大學學雜費「凍漲」禁令,讓大學調漲學雜費。第二,二代健保實施後,大學必須為教授、研究助理、工讀生等申報補充保費,希望教育部補助因此而多出來的行政費用。第三,希望政府對大學行政鬆綁,修改人事、組織、會計法規,不受公務人員限制。
由此三項結論看來,大學校長們所表達出來的態度似乎是,學費要漲、行政費要補助、規範要放鬆。在「三要」之外,國立大學、私立大學、私立科技大學三個大學團體並沒有深入碰觸假發票事件對大學學風、學子影響及社會觀感的負面衝擊,連一句道歉都沒有,二天的會議就對這個有史以來大學最大醜聞,輕輕帶過。
大學所為何事,它是許多人人格養成、建立基本價值觀最重要的場所;是國家培育社會中堅人才的搖籃;不論從「大我」或「小我」出發,大學都是社會最重要的資產。當發生大規模的假發票事件時,大學即使是不合理制度的受害者,也要捫心自問,為什麼有人可以堅守紀律與規定,有人卻便宜行事,甚至把公費納入私囊,事後面臨司法偵查時,仍能大言不慚?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假發票事件卻更增學生與社會疑惑,為什麼堂堂國立大學的教授,竟然對蒐集自己沒有用過的發票、買A報B、公款私用等行為,沒有絲毫羞愧之心?
民國六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他的就職演講主題之一就是勉勵全校師生砥礪德行。他說,「國家之興替,視風俗之厚薄…必有卓絕之士,以身作則,力矯頹俗」。但假發票事件爆發後,涉案教授不知悔改、未涉案教授噤不作聲、大學校長們只言鬆綁,卻無自省。這樣的表現,毋寧讓人對大學的期待與敬重,又降低了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