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一名年輕女電話客服員,因雙手中指與無名指關節腫痛,狀似香腸,就醫始知罹患「乾癬性關節炎」。醫師表示,冬季乾癬門診增加三成,其中約四成患者合併關節炎,患者應加強保溼,並避免熬夜、少吃麻油雞等含酒精類食補,以免症狀惡化。
這名乾癬患者,入冬後除了頭皮癢、全身皮膚脫屑,並伴隨多處不明紅色斑塊。因不影響工作,拖延一陣子,直到雙手中指與無名指關節突然腫得像香腸、且一壓就痛,甚至有隻指頭關節逐漸變形、電腦打字困難才就醫,確診為乾癬性關節炎。
台北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許仲瑤表示,乾癬患者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病,但冬季天氣乾燥、冷風吹襲,皮膚保溼能力變差,加劇紅癢脫屑的情形。約有四成乾癬患者,會伴隨乾癬性關節炎等合併症,關節腫痛位置包括手指、膝蓋、手肘、頸背部、肩膀、腳踝等。
許仲瑤說,乾癬與一般單純的皮膚病不同,是複雜的全身免疫疾病,最顯而易見的是皮膚症狀,較常出現在頭皮、膝蓋、手肘、下背部、手指甲、腳趾甲與臉部。
乾癬無法根治,但有外用藥膏、口服用藥、照光、生物製劑,可抑制發炎因子,緩解乾癬性關節炎。
她表示,冬天溼冷,衣服包緊緊,皮膚接觸日照時間少,乾癬易復發。多注意皮膚保溼,避免泡湯、洗澡水過熱,使用溫和不刺激的油脂,如凡士林,可避免皮膚乾裂。
此外,生活作息要規律,飲食少油少鹽、不菸不酒,避免吃含酒精的麻油雞、燒酒雞、薑母鴨、羊肉爐或麻辣鍋等刺激性食物,並規律回診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