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糖尿病的診斷依靠血糖的測定,血糖的測定包含三項:一、空腹(六小時以上,十小時為普遍的認定)血糖濃度。二、飯後血糖濃度。三、醣化血色素(HbAIC)含量。 空腹血糖(AC-sugar, AC)的正常含量為一百單位(mg/dl)以下,若超過則以醣化血色素的含量為診斷依據。
醣化血色素的正常含量,約占血紅素的百分之六以下,超過百分之六而在百分之六點五(含)以內,視為輕度糖尿病,宜以生活、飲食的積極改善治療為主;治療方法與高血脂的治療原則類似, 即一、 少糖、少鹽、少油、多纖、 多水。 二、適量而定時的飲食。三、飯後半小時的三十分鐘以上的運動(至少早晚各一次)。 四、充分睡眠。
若醣化血色素的含量在百分之七以下,除了積極的生活型態改變外,可考慮加上輕度血糖藥物治療;百分之七(含)以上,則必須加上積極的藥物治療,以免慢性併發症的發展。醣化血色素是主要的糖尿病血糖測試,它代表著兩個月平均的血糖含量;治療的目標是將醣化血色素控制在百分之七以內,最好在百分之六以內。
飯後兩小時的血糖濃度,則被用以判斷「因素林」的缺貨多寡,或不良率(也就是末稍組織、器官接受體的血糖使用效率)的多寡,正常情況在一百四十單位(mg/dl)以下,最好是一百單位以下。其診斷的價值略近於醣化血色素的測定,由於患者或受檢者必須兩度抽血,較為麻煩,近來多為醣化血色素的測定所取代。
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以血管病變為主,分為大(主要)血管病變、末稍血管病變、與器官血管病變。主要血管病變包含中風與冠心病;末稍血管病變多發生在下肢,包含足趾潰爛、感染、與下肢中風(突發性單側跛足)等;器官血管病變則以視網膜(眼底)血管病變與腎血管(微血管)病變為主,後者最後發展為末期腎病變(CKD-5),需要洗腎或換腎。
這些慢性病變都在血糖控制不理想之下,悄然進行而患者都無感覺,因此,糖尿病的定期檢測是不可免的,最好每三、四月施行一次。
(作者為台南市立醫院老年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