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杭州有位上進的六旬老人,雖流落街頭,白天出去撿回收,但晚上回到立交橋下的回收堆裡睡覺前,會看兩小時書,有時還練字,讓附近的鄰居印象深刻。
這位六十七歲街友史國琦,是新華社記者在杭州連續下了三十多個小時的雪、氣溫驟降到零度以下,跟隨救助站工作人員到街頭了解流浪者的生活狀況,為他們送衣物棉被和食物時發現的,當時他正準備睡覺。
他們發現史國琦的「家」就靠著立交橋的一根橋墩,為了擋風雪,用硬紙板為自己圍起了「一堵牆」,身上僅有好心人送的棉被和幾塊厚厚的尼龍布。見到救助站工作人員,史國琦感動之餘有些不好意思說,「不冷,就是有點餓,今天只吃了一頓飯。」工作人員趕緊給他幾袋麵包和泡麵。
附近一家開拉麵店的老闆,見到新華社記者採訪,熱情地介紹這位「鄰居」,「別看這個老人是撿廢品的,但每天看書兩個多小時,還寫得一手好字,是個文化人。」在周圍店家眼裡,史國琦的上進令他們印象深刻。
這位老人老家在湖北荊州,初中畢業,年輕時在一家玻璃廠當工人。一九九四年下崗,婚姻也破裂了,他外出打工,二○○四年來到杭州,但由於年紀大,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好以撿回收為生。然而,這麼多年來,不管處於甚麼樣的困境,他都保持著每天看書兩小時的習慣,收入微薄的他還會千方百計省下錢來買書買報。
史國琦笑著說,他最喜歡看歷史書,書對他而言是寶貝,看過的書都一本本留起來。三個月前,有人偷偷把他積多年的一袋書當做廢紙賣掉了,讓他好心疼。現在他把買來的書藏好,睡覺時壓在身子底下。最近大陸氣溫偏低,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杭州還不時下雪,出去撿回收愈來愈困難,每個月只有人民幣三四百元的收入,生活很困難,買書更得精打細算。「希望春天能早點來。」史國琦嘆息道,然後又給自己打氣:「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