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金車教育基金會昨天公布中小學生美學調查結果,發現多數學生對美學「無感」,其中有七成四學生寫不出林懷民、朱銘等台灣藝術家名字,喜歡舞蹈、戲劇與文學的學生不超過三成。調查結果令藝術老師感嘆台灣美學教育與生活脫節,年輕學子體會不了藝術內涵與美好,建議教育當局將藝術教育融入生活中。
這項調查針對十三所高中及國中小學生調查美學素養,發現有六成七學生喜歡音樂、六成一喜歡電影、三成四喜歡繪畫,喜歡文學、舞蹈、戲劇的不到三成。喜歡音樂的青少年中,八成一偏愛流行音樂、四成七喜歡聽演唱會,喜歡古典音樂只有二成八。
調查也發現,只有三成二學生會主動寫作、繪畫或生活DIY等美學創作。當問到阻礙參與美學活動的原因,六成八學生說「沒時間」。逾五成青少年表示不清楚父母或家人是否喜歡美學。金車教育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認為,顯示台灣許多家庭並沒有帶孩子參與美學活動,學生對美學缺乏認識與體會。
讓基金會訝異的是,兩年前曾對國中至大學生族群美學調查,有七成學生無法回答台灣藝術家有誰,如今再做調查,仍有七成四青少年答不出來,顯示問題依然存在,值得教育單位好好檢討。
「學校應讓藝術教育與生活結合,而不是只當成學科來教」新北市萬里區大坪國小老師紀孟均表示,受升學主義影響,藝術課程常被「借課」教國、英、數等主流科目,加上藝術師資不足,即使校方有心邀請藝術家駐校上課,一節課兩百六十元的鐘點費,實在微薄,有些藝術家甚至得「倒貼交通費」,因此成效不彰。
紀孟均建議,教育當局應思考如何讓藝術教育更貼近青少年日常生活,挹注資源邀請藝術家到校授課,讓美學種子在校園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