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簽署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將為企業節省高額匯兌成本。圖/鄭超文
【本報綜合報導】隨著《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的簽署,兩岸貨幣清算行的確立,二○一三年兩岸開啟人民幣時代,不僅企業可以自由使用人民幣,節省匯兌成本,提高效率,個人理財上也能增加一項人民幣的選擇。
過去兩岸的貿易和投資往來都是透過美元或港幣等第三種貨幣來進行結算和清算,其間的兩次匯兌費用和兩個匯率風險承擔,對於經營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成本與壓力。
經過多年協商,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塵埃落定,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接受台灣媒體專訪時指出,人民幣要國際化,必須跨境使用達到一定規模,兩岸每年經貿往來數量龐大,雙邊貿易金額每年約一千六百億美元,現在台灣對大陸出超將近九百億美元,這是很大的實體與數量。而央行總裁彭淮南在剛剛過去的二○一二年十二月中旬於立法院上作業務報告時也表示,農曆年前人民幣業務能順利上路。
兩岸貨幣多一份保障
所謂貨幣清算協定是兩國或兩地為貨幣供應或回收無虞,所建立的保險機制。由於新台幣和人民幣都不是國際貨幣,不像美元、日圓或歐元,可隨時到國際市場賣出或買回,必須簽署貨幣清算協定。
兩岸簽署貨幣清算協定,主要是為了開放外匯指定銀行(DBU)辦理人民幣業務,所謂DBU人民幣業務,包括存款、放款、匯款、貿易結算和理財產品,因此必須確保人民幣流動性不成問題。當國內各銀行開辦人民幣業務,銀行收了過多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得以保證會回收多餘的人民幣資金。相反地,當台灣境內的人民幣出現短缺,有了貨幣清算協定,大陸央行會保證供應所需的人民幣資金。
簽署備忘錄後,央行已選定台灣銀行上海分行為台灣在大陸地區的貨幣清算行;大陸央行也選定中國銀行台北分行為大陸在台灣的人民幣清算行。
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表示,兩岸清算模式的安排,可能與香港不同,至於會給台灣多少人民幣清算額度,雖尚未接到通知,但他相信,會根據兩岸清算業務往來的實質需求,做出安排,額度方面一定會基於兩岸經貿往來所需,滿足各方面需求。
投資理財多一個選擇
至於個人理財方面,根據渣打銀行調查,台灣民眾對於人民幣商品投資的興趣依序是:定存—活存—基金—股票,因此開放初期最受矚目的應該就是定存,渣打銀行甚至看好人民幣存款將取代澳幣,成為台灣第二大外幣存款。永豐銀行資深副總韓道暐也指出,人民幣商品預計將會分三階段推出,第一階段是存款、匯款、放款。
台北富邦銀行執行副總黃以孟表示,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興盛,國際對人民幣需求大漲,人民幣已是世界第三大的信用貿易貨幣,後市看好。建議民眾貨幣資產配置裡,除了台幣、美元以及澳幣之外,可持有部分人民幣,不僅可降低匯率風險,對提升整體報酬,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