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報教育研習,讓教師分享教學心得。圖/福報讀報教育中心提供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面對民國一○三年上路的十二年國教,不少家長抱著既歡喜又憂愁的心情。一方面開心於台灣教育體制終於能有改革、紓解學生長年來的升學壓力;一方面又擔憂推動成效不如預期,無法達到五育均衡目標。對此,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表示,推動十二年國教的關鍵之一,在於教學模式是否能跟著改變。他強調老師不能再以傳統思維來看待十二年國教,而是要提升教學專業,才能因應新教育時代的來臨。
「十二年國教能不能成功,提升老師專業能力是首要之務」吳福濱表示,十二年國教的宗旨之一,就是希望透過創新教學為教育體制帶來新風景,幫助學生適性學習,因此如何提升教師專業是不能少的重要政策。他指出,想提升教學品質與專業能力,老師絕不能再用一成不變的教法,而要在教學上有所改革。他相信多數老師都很優秀,但也不諱言有些老師還未做好因應國教上路的準備。
對此,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提升教師專業是推動十二年國教的重要機制;為做好國教上路的事前準備,教育部已要求各縣市國、高中的在職教師,都須接受十八個小時的培訓講習課程,內容涵蓋活化教學、補救教學、多元評量等面向,以確保老師專業能力更上層樓。
不只第一線的教學品質要提升,考量長期以來常有學校反映師培生實務能力不足、無法因應教學現場的突發狀況,教育部也特別規畫,強化師資培育教育、提升師培生實務經驗的配套措施,希望透過「多管齊下」方式來打通師培體系的「任督二脈」。
教育部委託教育大學研發「實地實習」模式,讓師培生在大學時,就有機會先前往中小學實地觀摩在職教師教法,學習如何做好班級經營,讓理論與教學現場結合,幫助師培生在為人師表前,就已具有實務處理能力,才不會一上場就手忙腳亂。
聽到教育部要幫教師研習,桃園縣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彭如玉說,能感受教育部的用心,但她強調「教師研習不能只是走馬看花,否則將流於形式化」。
彭如玉有感而發表示,早年校園都有所謂的「師徒制」,資深老師會以這種方式來傳承教學經驗;但隨著時代改變,這樣的師徒制已逐漸式微,而是改用教師研習來替代。她表示,其實中小學舉辦教師研習的次數不算少,但重點不在於研習的「量」、而是「質」。許多單位常找所謂的「學者專家」來為教師培訓,但授課內容卻不見得能貼近教學現場、有效提升專業能力,與其如此,建議不如多邀請教學資歷豐富的「資深教師」來分享實際經驗,或許更能引起第一線老師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