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鐘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組合式打擊樂器。它是把一組扁形的金屬鐘,按樂音高低懸掛在樂器架上,演奏者依樂律敲擊它們,就能奏出各種旋律的樂曲。
古代的樂鐘何以要製成扁形呢?沈括在《夢溪筆談》這則筆記中,以科學的態度解釋了這一奇特現象。

文章分析了扁鐘和圓鐘聲音的不同衰減效應:扁鐘發音短促,因而節奏分明;圓鐘聲音綿長,容易產生拍頻現象。
為了防止演奏時前後音節淆亂,樂鐘大都製成了略同扁瓦的形狀。
沈括的分析在現代考古發掘中也得到了證實,近年來在湖北雲夢、湖南長沙等地出土的戰國編鐘都是扁形的。
【《夢溪筆談》原文】
古樂鐘皆扁,如盒瓦。蓋鐘圓則聲長,扁則聲短。聲短則節,聲長則曲節短處聲皆相亂,不成音律。後人不知此意,悉為圓鐘,急叩之多晃晃爾,清濁不復可辨。
【譯文】
古代樂鐘都是扁的,像兩片對合起來的瓦。大凡鐘圓聲音就長,鐘扁聲音就短。
聲音短,節奏就分明;聲音長,餘音也就長。在樂曲節拍急促的地方,餘音都相互干擾,不成音律。後代人不知道這個道理,全部製成圓鐘,急速敲擊時就發出含混不清的聲音,再也分辨不出聲音的高低清濁了。
扁鐘和圓鐘的造型和聲音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