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塢是一種建在水域岸邊供修船和造船用的長方形水工建築物。
在宋代,隨著造船業的發展,開始出現了船塢。船塢是一種建在水域岸邊供修船和造船用的長方形水工建築物。
它的建造方法是修建一個三面封閉的深水池,另一面與河道相通,裝上可以啟閉的閘門,並在池底安放一套支撐架。引水灌滿深池,把需要修理的船駛進池中正對著支撐架。然後關閉閘門,抽乾池裡的積水,船便懸空在架上,這樣就可以施工修理了。這種船塢是固定式乾船塢,現在有的船廠仍然使用這種裝置修造船舶。
本則筆記記載北宋中期在汴京修建的一座船塢。這個船塢可以容納二十多丈的龍船,在當時應當是很大規模的了。
據文獻記載,我國第一座船塢是在北宋太宗時(西元九七六~九九七年),由一位名叫張平的船官建造的。在西方,直到一四九五年,英皇亨利七世才在樸茨茅斯修建了歐洲第一個船塢。這比我國已經晚了五百年,較之沈括的記載也晚了四百餘年。
【原文】
國初,兩浙獻龍船,長二十餘丈,上為官室層樓,設御榻以備遊幸。歲久腹敗,欲修治,而水中不可施工。
熙寧中,宦官黃懷信獻計,於金明池北鑿大澳(河道中可以停船的較寬闊的地方),可容龍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梁其上。乃決水入澳,引船當梁上,即車出澳中水,船乃笐(音剛,用木頭、竹桿搭成的架子,這裡指懸空架起)於空中。
完補訖,復以水浮船,撤去梁柱。以大屋蒙之,遂為藏船之室,永無暴露之患。
【譯文】
國朝初年,兩浙進獻一條龍船,長二十多丈,上面建造了宮室樓閣,並設有龍床,以備皇上出遊巡幸。由於年歲久遠,船的腹部朽敗了,想要修理,但是水中不能施工。
熙寧年間,宦官黃懷信提出一條方案,在金明池北挖一個大澳,可以容納龍船。在澳底安置木柱,用大木架在立柱上當做橫梁。於是決金明池水使流入澳中,將龍船牽引到梁的上面,隨即抽乾澳裡的水,龍船便架在空中。
修補完畢,再引水使船浮起來,撤走梁柱。用大屋覆蓋住大澳,它就成為藏船的屋室,從此再也沒有暴露在外面的憂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