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給年輕人希望

 |2012.12.20
1934觀看次
字級

在行政院第九次全國科技會議,討論最多的就是人才培育問題,而人才問題出現供需最大落差的就是年輕人。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不解為何現在的年輕人都缺少理想和抱負,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直言,台灣當前的環境沒有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也沒有給年輕人希望。這確實是當前最大的問題。

過去常說「中興以人才為本」,又說「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但是現在政府沒有培育人才的計畫和執行方案,過去國科會、青輔會、教育部都積極培育人才,甚至像救國團、亞盟、世盟這樣的民間組織也培育了不少政治和外交人才。現在連民間企業間也只是雇用現成的人才,沒有長期培訓計畫,條件稍微好一點就跳槽,弄到最後,不論是政府還是民間的人才庫都如同一灘死水。

不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在執政時不知道如何培養政務官,只是把現成人拿來當作政治工具,用完之後就丟;更不會培植、起用年輕人,以致出現人才斷層的現象。加上國際化與全球化的影響,及兩岸經貿往來更加密切之後,出現人才嚴重外流的現象。這是當前最大的危機,政府如果再漠視,最後執政者就真的會成為「丐幫幫主」。

管中閔說得沒錯,年輕人之所以沒有想法是因為沒有提供他好的環境,沒有給他們希望,他們只能想到怎麼生存,理想和抱負完全被現實壓抑。每個人都有理想,年輕人怎會沒有抱負?但是博士、碩士生畢業之後,找份工作都有困難,還有甚麼理想和抱負?

最近被討論最多的二十二K問題,就充分反映當前年輕人苦悶的癥結。年輕人初入職場收入只有二萬二,這是三十年前的行情,三十年過後各項物價都已經飛漲三、五倍以上,房價更是上漲十幾倍至數十倍,過去雖然一個月只有二萬二的薪水,但至少買得起一棟一百萬的房子,生活還有一點希望,現在年輕人怎麼去追逐至少一棟一千萬以上的房子?想到這裡還有什麼希望?

年輕人沒有希望,涉及整個教育體制和產業結構的問題,台灣的高等教育和技職教育出現重大的偏差,大學激增導致人才素質的齊頭結果,而技職教育又不受重視,大學生無一技之長,形同高中生,博碩士生則是高不成低不就。而就業市場也不像過去那般活絡。

台灣的經濟發展偏向勞力密集,兩岸經貿密切往來之後,企業多移往大陸發展,而台灣賴以生存的出口大宗則以電子業和通訊業居多,業者重視低成本高收益,許多代工業也把生產線移往大陸。年輕人進入職場的機率愈來愈低,工資則始終拉不起來,所以經過了三十年,薪資還停留在二十二K。

我們有沒有人才培育計畫?中研院院士曾志朗說,國科會有,經建會也有,他還親自主導過教育部的「人才培育白皮書」,但重點是我們沒有執行計畫的決心。馬政府現在面對各種問題可以說是千頭萬緒;但事情總有本末輕重。年輕人看不到希望,代表著國家毫無前景。

政府有責任讓年輕人看到希望,給他們願景,有勇氣去實現他們的理想和抱負。既然我們都看到了問題,也有解決問題的方案,為何還不趕快執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