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中刀槍多怒吼,鳥遭羅弋盡哀鳴;
羔羊口在緣何事,闇死屠門無一聲。
——唐‧白居易
這幅護生畫中,有一隻母羊和牠剛出生不久的三隻小羔羊。子愷先生筆下的小羔羊,胖嘟嘟地好可愛,身材看去像小豬仔似的,可見母羊是多麼盡心盡力地照顧心愛的三個孩子,餵牠們吃奶,隨時照管著牠們。小羊一走遠了,立即將孩子找回來,讓牠們待在身邊視線所及之處,才能安心。
母羊的愛,滋養了小羔羊的身心,但是勞心又勞力的母羊,卻消瘦了。肥了小羊,瘦了母羊,這在此幅畫的畫題〈老羊羸瘦小羊肥〉中,子愷先生已經點出來。
從畫面中母羊母子的表情和神態上,細心的閱畫者可以讀到更多的訊息。先看母羊的眼睛,牠瞇著眼,似乎正在聽取小羊的訴求,那神情表現出對小羊無限的疼愛,是那種愛孩子愛到可以予取予求的媽媽;再來看看三隻小羔羊,牠們專情地看著媽媽,一副嗷嗷待哺的模樣。小羔羊年幼,就像人類的小孩那樣,清純可愛、天真無邪,像一張白紙般地不闇世事,正是白居易在護生詩所寫的「羔羊口在緣何事」。
令人哀傷的是,有一天小羔羊忽然不見了,羊媽媽怎麼也尋不到心愛孩子的蹤跡,牠著急傷心「咩!咩!咩!」地不斷哀嚎。
原來,小羔羊被人抓去宰殺,成了桌上美味的羔羊料理。年幼未知世事的小羔羊,就這樣進了屠門,結束了才剛開始的生命……
白居易在寫這首護生詩時,心中必是強忍著悲哀,他寫道「獸中刀槍多怒吼」,任何走獸在被獵人射殺時,總會痛苦地大聲怒吼;「鳥遭羅弋盡哀鳴」,任何飛禽遭羅網捕獲或被弓矢射中時,必定會驚恐地哀哀鳴叫;但是小羔羊,卻一點抵抗力都沒有就消殞了性命,無聲無息地就被宰殺了。
白居易能寫出這樣的護生詩,應是曾經親眼見到小羔羊以及母羊互動的情景;所以當他驀然發現小羔羊成了盤中飧,回想起小羊的可愛模樣,再思及母羊心中的悲痛,多情的詩人,忍不住與母羊同聲一哭。而書寫此詩的葉恭綽先生,筆觸也似乎特別用力,應該也感同身受子愷先生和白居易的心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