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收藏】 兩罍軒博藏珍古

文與圖/孫迎慶 |2012.12.17
1823觀看次
字級



有人曾經說:「蘇州很多小園林,其實本不是景點,而是蘇州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此話蠻有道理,吳雲在蘇州知府位置上退休後,哪裡也不去,就著手修建聽楓園,躲進「兩罍軒」,從事金石考據,搜羅彝鼎文物、舊籍版本,並與友人品彈鑒賞。


吳雲(一八一一~一八八三年)字少甫、號平齋,晚號退樓,又號榆(一作愉)庭,安徽歙縣人,一作歸安(今浙江湖州)人,舉人。清‧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年)官蘇州知府。吳雲生平收藏甚豐,現蘇州圖書館藏有其稿本《兩罍軒所藏經籍》,從中可以看出他藏書非同一般。

庚申年(一八六○)之變,吳雲著作、已梓片版和所有叢殘稿本、藏書五萬卷全毀於兵燹中。在二○○九年上海華夏秋拍會上由陸儼少題簽〈江湖勝景逸品〉的石濤山水冊頁,成交價人民幣二百二十萬元,該作品就曾被吳雲收藏過;浙江駿成二○○九年春拍會推出龔賢的晚年力作〈古木幽居圖〉,也曾由吳雲收藏;文徵明小楷佳作《琵琶記》、王世貞的尺牘、宋拓本 《爭座位帖》等珍貴文物,都留有吳雲的收藏印鑒。 

吳氏「聽楓園」位於蘇州慶元坊,原為宋代詞人吳應之紅樓故址。因園中有古楓婆娑,乃取名「聽楓園」。園內曲廊通幽,池石清秀,花木扶疏,亭館雅潔,寧靜幽雅的文化品味,足以讓人悠悠而遊。宅院以主廳聽楓仙館為中心,館西有以園主收藏的古銅罍而聞名的「兩罍軒」。

在吳雲所有的收藏品中,「齊侯罍」是最為珍貴的古物,他從來不輕易示人。此罍製作是由「齊侯朝于王,王為立樂,因報聘于齊,陳氏為作韶樂祭於廟,以迎天子之賓,而行饗禮之事。」存銘文一百六十餘字,當年阮元獲此罍玩之最久,繪圖刻石一再考釋,繼以歌詠,珍為大寶。

「齊侯罍」歸吳雲後,顏其居曰「抱罍室」,何紹基為書榜額;繼而吳氏續得另一器「齊侯中罍」,原為蘇州曹載奎(秋舫)「懷米山房」舊藏,存銘文一百四十餘字,與前器大同小異,並時而作,吳雲得此兩件寶罍,易其室名為「兩罍軒」。

並說:「余既於甲寅年在邗上得阮文達公所藏之齊侯罍,遂名藏之所曰『抱罍室』。逾十年甲子在吳門又得一罍,即文達揅經室集中所載之蘇州曹氏器也。海內二大寶一旦都歸余齋,復署之曰『兩罍軒』,所以志喜也。」並自書齋名橫批,此橫批在二○○七年佳士得秋季拍賣會古籍善本專場上以人民幣二三‧五萬元的高價成交(含清嘉慶年間〈齊侯罍初拓本〉一卷)。

「齊侯罍」在清中期就為金石學界公認為吉金大器,其地位不讓「毛公鼎」、「散氏盤」。清末民初「齊侯罍」歸於上海收藏家周湘雲,器價按器重以黃金計算,約在銀元萬元左右,一時成為收藏界的豪舉。

上世紀五十年代,徐森玉親自登門拜訪了周氏夫人施彤昭和周亦玲母女,幾經次磋商,周家出售兩隻西周的齊侯罍,為上海文管會購藏。最後兩隻一起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入藏。

如今聽楓園兩罍軒存列著一些仿古家具,牆上懸掛著裝裱好的匾額,從後面的題記中可知是吳昌碩的曾孫吳民先所書。

整個建築保存得十分完好,但藏品早已散失,物去樓空彷彿是古今收藏家無法逃避的宿命,但其留下的文化氛圍,還殘留在聽楓園的每一個角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