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懷有導演夢,也患了電影癮,總覺得躍上大銀幕是遙不可及的夢。如今,因微電影發威,拍電影的距離變近了。
把情感當靈魂,以影片做觸媒,影像工作者順著手機上網成癮的風潮,蘊釀出情感充沛的微電影,讓商業廣告、娛樂內容及議題探討三個面向的需求都得到滿足。根據資策會數位影音娛樂調查,有五成以上消費者會在通勤時觀賞行動影音,此行為無異顛覆了傳統,導致大眾媒體變成次媒體,長度十分鐘的微電影順應風潮而高高站上浪頭,雖微妙,但並非微不足道。
另一方面,從全球實力媒體的接觸點研究也發現,網路媒體已成為品牌經驗有影響力的第二大媒體,在行銷溝通上,更具有投資效益。「好聽的故事、好看的影片,永遠都能緊扣人心,也永遠都具有商機。」王牌導演林炳存嘆道,只可惜台灣缺乏編劇人才,偶像歌手為宣傳新歌而以歌名來編故事,歌手親自主演來打歌,在他看來,還沒任何一部夠精彩到引發討論,流於量多質不精的窠臼,「大陸拍十分鐘有一百五十萬預算,台灣卻一百萬不到,甚至更低。」
說穿了,還是由成本來決定作品成敗命運。林柄存說,其實所謂的微電影,不只是片長變迷你,拍攝的器材也很迷你,攝影機從大型的三十五釐米底片大型攝影機,變成HD高畫質單眼數位相機。「砸小錢,縮小規格製作,看準的不外是,不用買票進戲院,也不用動輒花費數十萬預算上電視打廣告,簡易的,又免費的在網路平台播出,甚至用手機就隨時隨地看得到。」多一個人觀賞,就多得到一分曝光,加強一層效果,「網路點閱率就等於廣告收視率,聚集人氣,帶來巨如浪潮的周邊效應。」
林炳存觀察到,當年輕族群收視焦點逐漸轉移到網路影音平台上,傳統廣告的投資報酬勢必大幅下滑,再加上,長秒數廣告往往需要高昂的製作及播出費用,比起故事引人的新傳媒,效果逐漸難以符合效益。也因此,微電影成為培育說故事人才的肥壤沃土,複製出偶像劇「一故事多用途」的溫度與氛圍,的確為蕭條不振的台灣影音世界帶來遠大「錢程」,就像在隧道中看見一道微光,雖是舊瓶裝新酒,卻後勁十足。
「其實,簡單來說,微電影就是另一種風格的短片,只是,前者帶商業廣告,後者比較藝術性。」金鐘獎導演施立最近替美吾髮這老品牌洗髮精拍攝微電影,他形容自己被賦予「命題作文」的任務,女主角蕭裔芬由廠商相中,他授命掌鏡,以拍廣告的FU教主播演戲,這和過去與專業演員的合作經驗大不同。
「沒錯,廠商過去運用傳統廣告行銷商品,皆認為檔次多,效果就好,其實,觀眾被迫洗腦,日久疲憊百出,既無故事可回味,習慣性跳過去。但微電影劇情精彩,畫面唯美,男女主角演技自然又優,組合出動態的極短篇創意,還搭配了時事,最近就有超多故事取材世界末日愛情故事,頗合新世代口味。」編劇泰莎兩年前和林炳存合作「窗簾」一劇時,大陸還沒傳過來「Micro film」這名詞,製作團隊為創造新意,取用「另類電影」及「輕電影」等新字眼,影片掛網半年卻未引起預期的注意,直到微電影發威而帶來影音革命,她才感慨到,任何產品問世,主宰命運的經常是對的時機,太早或太晚,都不對。
「才不過兩年光景,智慧手機普及居然到這個程度,生活和行動影音簡直分不開了,速度這麼驚人,的確出乎預料之外。」泰莎說,早知風潮如此狂捲而來,兩年前就應大量拍攝而搭配不同的上線策略,延續微電影的壽命和話題性,「那我們就可名留青史了。」
線上商機
以年輕氣息重塑品牌形象
項目解讀效果
裝置
隨時可享受聲光娛樂。長時間觀賞容易造成視覺疲勞,運作耗電,但相對的,也有短片長度內容播放的利基。
分享具有話題性、轉貼分享容易,與置入性行銷結合與獲得廣告贊助。線上影音網站搶攻消費人口的有力媒介。
演員素人演員有真實感,加重年輕氣息。重塑品牌形象。
運作以整合方式製作出適合傳播的內容,參與製作者都能獲得收益。獲得穩定的網路流量,換得廣告量。
模式分為廣告模式及內容銷售模式,前者以廣告為收入來源。
長度時間長度從30秒至幾十分鐘皆自由。較不易產生排斥感。
主導由網路媒體公司或網路影音平台主導。
雲端新未來
8大優勢,銳不可當
優勢1網路影音環境成熟,再加上行動裝置的便利性,使微電影發展熱絡。
優勢2
相較於一般電視廣告而言,微電影更可以緊抓消費者的目光,進行完整的溝通與建立消費者對品牌、商品的情感。
優勢3感性行銷更勝硬性 ,有利提昇品牌好感度。
優勢4
具有完整故事情節,不僅可以單獨成篇,也可以串成一系列的故事內容。觀賞者一步步地跟著劇中人物情節醞釀情感,建立對品牌的好感。
優勢5
透過軟性訴求的手法可以拉近消費者與產品的距離,留下清晰的產品形象。
優勢6
邀請明星藝人扮演微電影主角,具崇拜效果,吸引點閱。
優勢7
媒體成本較便宜,能創造口耳相傳的口碑效益。
優勢8藉由自行轉載、分享推薦,開始成為一種新的口碑媒體,話題效應持續發酵。
達人攻略
11個奪人的特色
1.輕、薄、短、小,簡單又有趣。
2.藉由說故事形成的風潮。
3.不需要大成本、大卡司及大製作。
4.完整的情節,長度僅有3到5分鐘。
5.藉由網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新媒體平台播放,可隨時隨地下載觀看。
6.符合網路族在搭車、等人的空檔期「殺時間」的需求。
7.普及度遠大於傳統電影模式,為數位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
8.創造出結合團購、廣告或精準的行銷。
9.掌握微電影對不同小眾觀眾的擴散效果。
10.透過唯美畫面、動人情節,將置入性行銷的味道淡化再淡化。
11.沒有被強迫宣傳的負面印象,自動點選觀看。
新片上映
噗通噗通的微妙感受
●交通部觀光局邀請韓星趙正錫與台灣女星陳意涵拍攝《噗通噗通24小時台灣》微電影行銷台灣。來到台灣吃到道地的小籠包會「噗通噗通」,到收藏65萬多件文物全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的故宮會「噗通噗通」,到世界10大最美的日月潭自行車道騎腳踏車會「噗通噗通」,觀光局透過微電影傳達「美食」、「文化」、「樂活」三大元素,要讓韓國的旅客來到台灣,吃美食、賞文化、享樂活,任何時候都能體驗心臟「噗通噗通」的感受。
●中華郵政募集民眾真實故事「郵您真好‧情感故事」拍出「綠色超人」。郵局充當邱比特,拉起員工與顧客的姻緣線,辛勤的郵差先生更是小朋友眼中神奇的綠色超人。這部微電影串連起郵局的4大主要業務:郵務、儲匯、壽險與集郵,浪漫愛情、感人親情加上kuso元素,充滿著濃濃偶像劇風格。
●雄獅與以色列觀光局跨國合作,拍攝全長35分鐘微電影《Shalom的旅程》,述說一位為情所傷的台灣女生,到以色列旅行後的愛情故事,藉此呈現以色列的不同樣貌。
●台北市觀光傳播局拍攝15集的《Taipei, 我的微旅行》,以一對原本不相識的男女為開端,一個喜歡以搭公車貼近城市生活的方式旅行臺北,另一個則偏好搭乘捷運感受臺北的快速變化,呈現出台北旅行的多樣性和令人興奮的期待感。
●遠傳電信徵求綠色環保微電影,用影片分享環保省錢經驗。金牌獎得主林先生是上班族,平常便在家中頂樓收集雨水,回收再利用於拖地、養魚、玩水跟澆花,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搭配小朋友的全力演出,看似平常的環保話題,頗富趣味。
小檔案
中國大陸首先掀起微電影熱潮。台灣開始出現微電影的行銷手法高峰是在2011年10月,由「Yahoo! 奇摩名人娛樂」推出微電影平台,此後,成為當紅的行銷利器。
微電影的英語是microcinema,名詞發源地中國通常稱之為Micro film,為短片分類之下的另一派別,時間長度的定義有所不同。在中國,通常是指專門運用在各種新媒體平台,如Youtube、土豆等視頻網站,適合在移動狀態或是短時間休憩狀態下所觀看,有完整故事情節的短片。其時間長度通常低於300秒,可以單獨成篇,也可安排系列。
微電影和短片怎麼區分?
在早期,一般影音玩家拍攝短影片(User Generated Content)展現才華與抱負,自娛成分高,直到取得廣告商贊助優勢後,才開始走向商業發展。現今,每年有連續三天會在分屬全球十幾個不同國家的50多個城市同時舉辦「國際非常短片節」(Very Short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參展作品以不超過三分鐘的短片為限。內容型態包含:公益推廣、形象宣傳、商業訂製、個人創意等等,因其模式是在網路上以超短時(30~300秒)且有完整劇情的影片呈現,對民眾來說,是受歡迎且具有吸引力,因此,近年以各種形式,被各界廣泛使用。
「微電影」一詞雖已眾所周知,但此類型並不具備「短片」所代表的影片類型。在國外,此類型影片一般以Short film(即「短片」)來稱呼。有人認為,「微電影」僅是華人媒體業者為了商業考量,在「短片」一詞上以裝飾來區別一般的短片,強加其獨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