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清水地熱發電日前成功招商,將是台灣第一座商業運轉的地熱發電廠。清水其實早在一九八一年已建立地熱發電廠,因管線結垢與熱水產量降低,發電效益不佳,台電於一九九三年關廠。
地熱發電近年愈來愈受重視。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是世界唯一全靠地熱提供熱能的都市,自一九二八年開始,已八十四年。兩年前冰島火山噴發,火山灰瀰漫歐洲,災情嚴重。但冰島的地熱也引起英國注意,打算把地熱轉為電能,利用海底高壓電纜輸送至英國,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日本福島核災後,各國視核電為畏途,紛紛廢核、停建核電廠;但除了德國、瑞士、義大利靠著向鄰國買電繼續廢核,其他國家都恢復了推進核電的腳步。
德國原對地熱發電不熱中,在能源危機逼迫下,先在巴伐利亞州興建一座地熱發電廠,十年來,成為社區型發電廠選擇之一。最近也與冰島簽署合作方案,將自高溫攝氏六百度的地下鑽取熱能發電,經由北海的海底電纜傳送,估計可供一百五十萬個家庭使用。
地球是個巨大火球,愈往地下溫度愈高。從地表往下,每一千公尺增加攝氏二十五到三十度,在地下約四十公里處,溫度可達到一千兩百度,地球中心溫度更可達到六千度。
全球深層地熱發電潛能,估計約為石化燃料發電潛能的三百倍。地熱發電不受氣候影響,可以全天候運轉供電,取代快速耗竭的石化能源。以往地熱只有少量開發,最大阻礙是成本,因為地熱發電廠成本是火力發電廠的兩倍。
如今,隨著材料和技術的進步,成本降低,各國的地熱資源發展相當快,約增加六至七倍,預計二○二○年可增至目前的三至四倍。美國是世界最大的地熱發電國,每年生產的電力約有一百七十億度以上,價值超過十億美元。
全球地熱資源主要分布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菲律賓在美國支助下,積極開發,目前發電量占全國總發電量的一成三,僅次於美國,是世界第二大地熱發電國。墨西哥地熱發電則為世界第三,義大利第四。印尼有一萬七千座島嶼,火山數以百計,估計約有全球潛在地熱能源的四成,已展開雄心勃勃的開發計畫。
日本也很早就利用地熱發電,一九四二年在九州試驗成功。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九州電力會社發電用的地熱井,到二○○一年為止,都是聘請台灣的中油探勘隊負責開挖。
在電價上漲聲中,台灣的核電問題層出不窮。先是核二廠一號機七根螺栓毀損,引發國人對核能安全的關注;又傳出台電在花蓮秀林鄉探勘,為低強度核廢料最終處置場選址,地方人士揚言誓死抗爭。而核四一方面宣稱在二○一六年前商轉,原能會主委蔡春鴻卻又說:「我從不諱言核四在施工測試過程中有很多問題。」
台灣也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根據國科會二○○八年報告書,深層地熱發電量估計可達七千一百佰萬瓦,相當於二點七座核四廠。以往清水地熱只給遊客煮蛋、泡腳,殊為可惜。台灣不應暴殄天物,應積極推動地熱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