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兵回鄉到陸企職員家屬來台 兩岸探親走過25年

 |2012.12.15
1660觀看次
字級

【新華社電】「母親提前三個多小時就到了機場,立定在門邊,用她僅有的一隻眼睛緊緊盯著……」一九八八年,作家亮軒頭一次回大陸探親,離五歲到台灣已四十年。母子重逢的一刻,沒有抱頭痛哭,都克制著情緒,只有些手足無措。幾天後,母親哭出來了,而且「會隨時忍不住痛哭」。「我是我媽八十歲生出來一下地就四十多歲的孩子。」亮軒說。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台灣宣布開放老兵返鄉探親,海峽兩岸長達三十八年的隔絕狀態終被打破,壓抑許久的親情化成探親大潮。

「一九四九年,媽媽帶我到台灣。之後幾十年,我常常暗自落淚,心想會不會一輩子都回不去了?」追憶往事,七十四歲的胡宗彝依然神傷,「我在報上看到能回大陸的消息,非常激動,可惜母親不在了!」時隔四十二年,胡宗彝終於重返故鄉。「一路上很興奮,睡不著,但也很悲傷,因為一些親人已經去世。」他說,「舅舅到機場接我,認出來後抱頭痛哭。叔叔在離家一里的地方等我,見面後就一直掉眼淚。」

花半世紀 從分離到團聚

一九四六年,十五歲的徐兆麟來不及與家人道別,就被送往國共內戰前線,從此留在大陸。四十二年後,一個「台灣返鄉探親團」到訪北京,徐兆麟參與接待。「他們衣服上寫著『想家』,我們見面就抱在一起,特別激動。」徐兆麟回憶說,「但同樣離家幾十年的我們還是回不去,因為當時台灣只開放大陸籍老兵。」這年,「台灣省籍老兵返鄉探親協進會」成立,徐兆麟出任會長。不久,這部分老兵也圓了心願。但徐兆麟因為時任全國台聯副會長,受限於台灣規定仍回不去。一九九四年,他才被允許返台,卻是奔喪,終究沒能見上父親最後一面。

八十六歲的何標是台灣新文學運動開拓者張我軍的長子,他的探親故事也是百轉千回。「一九四五年初,我離開北京的家,去敵後抗日根據地,再沒回過家。抗戰勝利後,父母和弟弟都回了台灣。」父親一九五五年過世,身在大陸的何標二十年後才輾轉得知。一九八四年,母親從美國回到北京,母子終於重聚。「一九八七年,我去美國,和三個弟弟一起為媽媽做八十大壽,算是全家團聚了,但兩個人永遠不在了——爸爸和奶奶。」直到一九九五年赴台參加研討會,何標才得以回到板橋老家。「我帶了雍和宮的檀香和大陸的白酒,還有鮮花,在父親和祖母牌位前深深鞠躬。我這個家,從分離到團聚,用了半世紀!」

想念台北 北京是我的家

由探親潮肇始的兩岸交流不斷擴大,二○○八年十二月「三通」實現,「一日生活圈」的形成使兩岸親人間得以常來常往。現在,胡宗彝每年都回老家住上兩個月,徐兆麟在台灣的晚輩也常來北京看望他。

兩岸探親的主調也從大江大海般的沉痛與悲傷,變成常回家看看的輕鬆與愉悅。二○一二年秋天,一個由台灣丈夫、大陸妻子和六歲可愛女兒組成的家庭搬進新居,開始在北京第七年的生活。

「她是我在墨爾本認識的第一個人。語言中心入學考試,她坐在我旁邊,我還跟她借橡皮。」台灣設計師楊尊傑說起和北京姑娘張明的相識,笑得開懷。二○○五年,兩人回到北京登記結婚,很快有了愛的結晶,一家人其樂融融。

「北京是我的家,當然也會想念台北的家。現在方便了,我每年都帶她們回台灣住上些日子。」丈夫話音剛落,妻子接茬說:「我和女兒都很喜歡台灣!」

這兩年,兩岸探親人潮中還新加入一個族群。隨著大陸企業赴台投資,一批大陸員工常駐台灣。因為工作,東方航空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周瑩連著在台北過了三個春節。「前兩年,我們組織個聯歡會就算過年了。」她說,「今年不同,陸企職員家屬可以來台探親了,我們把親人接來台灣團聚,年過得熱鬧,不再孤單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