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國九十五年迄一百年共六年間,各級學校向教育部通報學生濫用藥物從二百三十一人陡增為一千八百餘人,增加了七倍;這些學生有八成五使用三級毒品。包括教育人員都認為這個數據被低估,因為有些學校基於校譽的考量,並未完全反映校園內濫用藥物的真實情況。媒體報導,學者以學生濫用藥物盛行率為百分之一至一點七二估計,應有一萬六千餘名學生有濫用藥物的情形。
校園內毒品氾濫狀況有增無減,當這些學生進入社會後,變成社會的問題,並且反過來繼續影響校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不包括觀察勒戒與強制戒治每年約一萬人,單看近五年來因毒品案件被判決有罪確定的人數每年都在三萬五千人以上,且再犯率超過八成。是所有犯罪型態中再犯比例最高者,也難怪毒品案服刑者占在監人數的比率,一直維持在接近半數。
其實在每件被發覺的犯罪案件背後,都還有很龐大的「犯罪黑數」未被發現;也就是說,上述的數據只是呈現台灣吸毒人口的一小部分,其實連純樸的鄉村地區,都已被毒犯所滲透了。
毒品對我國社會治安、生產力的傷害,早就受到有關單位的重視。從民國八十三年起,年年召開「全國反毒會議」,企圖從各不同的領域或層面整合反毒,十九年來對反毒工作沒有鬆懈。近年教育部還打算將反毒形成運動,推出「紫錐花運動」。但國內的反毒成果卻上上下下,沒辦法達成長期的效果,顯然以往採行的措施,包括勒戒替代服刑、美沙酮替代品等策略有其局限,必須有更大的改變才能壓制毒品的氾濫。
上個月美國有三個州利用總統大選時同時舉行「娛樂用大麻」合法化的公投,其中華盛頓州和科羅拉多州通過,同意二十一歲以上的民眾,可以購買、吸食大麻,此舉已引起其他州和加拿大政府的緊張。生產大麻的成本很低,在去除違法的風險後,未來這兩州的大麻價格必然下跌,是否會衝擊鄰近地區或形成世界風潮,值得注意。
面對部分毒品合法化的衝擊及合成毒品的成分、種類不斷變化,反毒戰爭的工作將比過去更加艱辛。日前多位國民黨籍立委或在其選區、或在立法院國是論壇,建議修正《毒品防制條例》,加重在校園中販毒者的刑責,以遏止毒犯侵入校園的趨勢,應該是可以考慮的作法。
至於新北和新竹兩市議員所提議的校園全面驗尿,雖然教育部門有所保留,認為有侵犯人權之虞,且亂槍打鳥,造成資源浪費;但以目前校園藥物濫用的嚴重狀況來看,也到了必須採行霹靂手段的時候了。反毒行動不能再墨守成規,應針對校園濫用藥物合計占比達九成七的高國中生加強檢驗,提升其抽檢的比率。
從毒品案件涉案人的犯罪模式來看,很多單純施用毒品者,最後會走向家暴、竊盜或製毒、賣毒、運輸毒品的不歸路。從一開始的自我傷害,變成加害他人,政府對受誤導的學生可以採疏導的策略;但對於成年的毒品犯,應在符合法律的程序下,予以強烈打擊,才是維護善良社會風氣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