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其楣(右)與團員討論「聆聽‧微笑」音樂會演出內容。
舞台劇編、導、演專才汪其楣,與朱宗慶打擊樂團合作推出「聆聽‧微笑」音樂會,下月八日在台中中興堂、二十三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二十八日在高雄至德堂演出。汪其楣致力於製作新移民音樂會,也成立聾劇團,為了讓民眾更了解手語和新移民音樂等文化,不做狹隘的民族。
二○○六年一椿雇主虐待外勞事件,讓汪其楣深思如何幫助國際勞工;她用擅長的藝術專業,以音樂喜樂人心,當年與朱宗慶打擊樂團合作舉辦過「聆聽‧微笑」音樂會。
今年「聆聽‧微笑」再次登場,展現東南亞音樂文化之美,邀請四國新移民演出。汪其楣指出,現在是新台灣人的時代,須重視世界交流,使生活更美好。
聾劇團 看見手語表情
汪其楣是戲劇系學生的嚴師,也是文化界熟知的舞台劇導演和演員,近年名字常和「聾劇團導演」、「新移民音樂會製作人」畫上等號;她表示,聾人的手語、新移民的音樂,都可以和國際交流,使台灣人不做狹隘的民族。
「成立聾劇團要回溯到一九七七年成立的第一團。」汪其楣說,她的聾人文學啟蒙是女作家謝霜天。謝霜天的大姐聽力受損,謝霜天經常在報紙副刊上描寫姐妹互動,後來到省立盲啞學校(現為台北啟聰)教書,又描寫和學生的相處情形。
汪其楣當年還是戲劇學劇場研究生,在美國西雅圖的戲劇年會上,見到剛成立幾年的美國聾劇團;她回國後造訪謝霜天的班級,發現這些聾孩子喜歡表演。
一九七七年成立的第一個聾劇團,結合聾人和聽人;現今成立的「拈花微笑聾劇團」共十二位團員,全是聾人,包含老、中、青三代。
汪其楣指出,聾人演戲眼神專注、表情豐富,肢體律動自然生動,「這是聽人都不見得達到的境界」。她說,聾人的手語,如同聽人的聲音表情,需要語言節奏、情感表達。她在聾人身上看到真誠、專注,和自然釋放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