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星馬弘法行 星雲大師勉媒體 寫好話、報好事、做好人

郭書宏 |2012.11.23
1381觀看次
字級
大馬的電視、平面、數位等媒體,踴躍出席位於東禪寺的人間佛教座談會。圖/人間社記者楊初猛

【記者郭書宏仁嘉隆報導】匯集馬來西亞六大報業,以及十餘家雜誌、電視、電台等在地新聞工作者的「人間佛教座談會—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談『幸福與安樂』」,昨天上午在馬來西亞東禪寺大雄寶殿舉行,面對大馬媒體一連串的提問,大師巧妙地以深入淺出的佛理、故事,為近百名在地新聞人開示解惑,並勉勵在場記者學習佛陀的精神,做第一流的媒體人,致力寫好話、報好事、做好人。

這場大師與大馬媒體接心的座談會,歷時一小時,由《星洲日報》副總編輯鄭丁賢代表《星洲日報》、《光明日報》、《南洋商報》、《中國報》、《東方日報》、《光華日報》六大報,以及綜合性雜誌《亞洲眼》,分別就媒體人心念、實踐「三好運動」、面對社會危機等問題,恭請大師慈悲開示;與會的還有《亞洲周刊》、中國《僑星》雜誌、ASTRO電視台、988電台等數家在地媒體。

釋迦牟尼佛是媒體人

「釋迦牟尼佛就是媒體人,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依佛所說,且流傳廣布各地。」大師表示,佛法形式有經、律、論三藏,且佛經有散文體的長行和韻文體的偈頌,如同中國的詩歌,且內容多譬喻,可見佛陀善於宣傳教法;即使佛滅度後,其舍利多奉於十字路口的寶塔,讓人看到法幢高樹彼此讚歎,就容易成佛,「釋迦牟尼佛比彌勒菩薩早成佛,就是勤修讚歎法門;因此,媒體人要學佛精神,寫一流報導為讀者造福。」

有記者提及媒體人所需具備的心念,大師回應,媒體人與宗教師使命相同,對社會要有使命感,以促使社會向上、向善,尤其媒體是需要被鼓勵、被尊重的工作,像美國設有「普立茲新聞獎」,而佛光山則成立「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用以獎勵優秀媒體人,「我從過去被禁止看報,而後開始看報,進而辦報紙,到給予媒體獎金鼓勵,媒體始終是我的老師。各位媒體老師,大家辛苦了!」

大馬正值轉型衝撞的年代,意識形態對立,許多人不在乎對錯,只講敵我,瀰漫對立與激情矛盾。大師說,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印度人、華人和娘惹等種族,就像人的五根手指,要合作團結成一個為拳頭,力量就大;至於黨派與士農工商各有主張,要學習在「同中存益,異中求同」,切勿對立鬥爭,彼此尊重合作,皆大歡喜最好。

人不難做 做人不難

《南洋日報》援引佛陀曾端坐樹下阻撓軍隊進城屠殺民眾,請示大師對僧眾參與社會運動的看法。

星雲大師表示,他認同太虛大師的「問政不干治」,尤其隨著社會進步,善良的人不退縮,應該勇敢一點,站出來為政治服務;針對記者感慨「做人難,難做人」,大師表示,做好人要為大眾服務犧牲、成就別人,過程中學習吃虧,更不比較、計較,時時提起責任與使命感,循此就「人不難做,做人不難」。

面對馬來西亞日益嚴重的失業與貧富懸殊等危機,大師指出,人要致富得勤勞、信用、有緣、負責任,讓別人接受,進一步建立精神的修養,像智慧、慈悲、正派、健康等都是財富,「為人正直、行事正派,創造屬於自己無形無相的價碼,享受空無的境界不從表面發財,是更富有的人生!」

座談最後由世華媒體集團總編輯蕭依釗代表當地老教育家、今年八十七歲的邢廣生致贈營養品,感恩大師為大馬佛教的付出;而吉隆坡甲洞區宣恩堂牧師王福一亦到場聆聽大師開示,隨後由知名聲樂家卓如燕演唱〈奇異恩典〉。

星雲大師感受大馬信徒滿溢的熱情與法喜,歡喜對大眾宣布:「假如有來生,我要在馬來西亞當和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