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西巷

文/楊錦郁 |2012.11.23
3765觀看次
字級
新娘子出嫁,走出兩側堆滿成衣的小西巷,鄰家小女孩,蹲在一角看著,彷彿叩問著她的未來。時在1981年12月。圖/楊錦郁


「你叫什麼名字?」

在大部分的學齡前兒童都不太會講國語的年代,五歲多的我被家人帶去報考彰化縣唯一一所公立的大成幼稚園,因為想就讀的孩童很多,所以入學採取考試方式。我以國語報上自己的名字後,幾位面試的老師又拋出第二個問題:「你家住在哪裡?」

因為事前已在家裡接受過媽媽的模擬訓練,所以我熟練的背出:「彰化市和平里小西巷二七號。」順利的回答這兩個問題後,我被錄取了。

「小西巷」正是我出生的地方,巷長約二百公尺,南接陳稜路,出巷口右轉有鼎鼎有名的彰化老擔肉圓、貓鼠麵、高賓閣舊建築;北出長安街後,左轉光復路,便是人潮不斷的彰化火車站。隱身鬧市中的小西巷,因巷窄不容車輛進入,外人難以窺探其中的繁榮。殊不知巷中的幾十戶人家,大都經營成衣加工廠,而小西巷正是彼時中部大規模的成衣批發地。

我家位在小西巷的中段,占地約百坪,住著祖父和他裹小腳的二媽、他七個兒子、媳婦。祖父中風過,右邊手腳雖不便,但完全沒有影響他的威嚴,罵起人來力道十足,他堅持不分家,隨著一個接一個的新媳入門,房間不敷使用,於是便將前段改建成雙併的樓房,中段空埕是側門出入處,有一口井、一間狗房,後段仍維持傳統的四合院,廳堂兩旁的東西廂,分別是大房和二房的房間;至於前段樓房的店面則掛著「接昌被服廠」的招牌,一邊由二伯父經營女裝、一邊是新婚的四叔在賣男裝。

因為做的是批發生意,小西巷的每戶人家都有請作業員。我讀大成幼稚園時,家裡大概有二十幾個作業員,清一色都是女的,至於整燙工作則由祖母崙尾娘家的外甥包辦。



彰中畢業的爸爸是最受祖父器重的兒子,他從事會計工作,我雖是爸爸寵愛的么女,但上面有許多較長的堂兄姐,所以在同輩當中只能當個跟班,或者根本跟不上。因此我常獨自去觀看女作業員們車衣服,大都是雙十上下的年輕女員工們腳踩著裁縫車的踏板,嘴裡說的是自身的故事。隨著員工出嫁離職,來來去去的,但好聽的故事從沒間斷過。

在被服工廠的前頭有一間小辦公室,是屬於爸爸的,裡面也有四、五個親朋家的待嫁女兒上班,她們一邊跟爸爸學習記帳,一邊等待好的婚事。而每隔一陣,總有一個固定的書販,帶著一個大包袱到家裡來,就在這間小辦公室裡,他把包袱解下,攤開很多的書本雜誌,等候媽媽挑選。忙於家務的媽媽固定會買《女性》雜誌以及邵氏公司出版的《南國電影》,所以我從小女孩便開始閱讀雜誌中薇薇夫人的文章,並成為一個追星族,記得當年亞洲影展在台北市的中華體育館舉行時,爸媽還特別帶我和姐姐到現場一睹巨星凌波的風采。

除了跟著媽媽讀女性刊物,家中的堂兄姐們也常集資到大平街的一家租書店租漫畫或小說回家共同閱讀,因為我的年齡小,只能遷就他們的閱讀口味,所以我在讀民生國小時,已讀完瓊瑤、嚴沁、金杏枝、禹其民、古龍的小說,後來我在租書店找到一本華嚴的《智慧的燈》,被它的內容深深吸引,開始系列閱讀華嚴的小說,當兄姐接續熬夜捧讀一部部的金庸小說時,我已不再加入他們的行列。



上了精誠中學的我,變成一個文藝少女,每天放學回家後便開始找報紙副刊。從我懂事開始,家裡便訂閱了《徵信新聞報》一直到後來的《中國時報》。我中學時代,正是《聯合報》副刊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開展紙上風雲的文學黃金年代。每每看完家裡的人間副刊,我便到隔壁阿桑家找《聯合報》,阿桑家專賣男西褲,她只有一個獨子,獨子結婚時,由我和他們親戚家的小男孩一起當花童,所以不僅是她,連她媳婦都相當疼愛我。我到她家,除了借看報紙,還會走進廚房看看他們不同的菜色。

小西巷的生意高峰時段在上午,從各地前來的衣販一家家採購完後,便趕回做零售生意;到了下午,客人相對的減少,店家可以稍微喘口氣、串門子或吃點小販進巷販賣的豆花、紅心粉圓、麻糬、西點、鼎邊銼、碗粿、水果等等。在鄰居長輩邊吃著點心邊聊天的當兒,我也自然得知隔壁雙胞胎姐妹去相親、賣麵的小販家裡是「兩夫一妻」的型態。在他們絮語之際,我趁晚飯之前,走出巷尾,出了長安街,在街口的可可亞攤喝一杯冰可可,然後左轉到光復路上,前往新進書局看書。新進書局是彰化市區規模較大的書店,書店占兩層樓,我會去尋找在報紙副刊上常見的作家的書,黃春明便是彼時我喜歡的作家之一,我讀過他出版的每一本書。



一九七六年,大學聯考失常,我沒能進醫學院,進入文化大學家政系就讀,一入學,我隨即積極準備隔年的醫學院轉學聯招,大一都在閉門苦讀。就在大一下學期,黃春明應邀到華岡演講,我再也不能自己,前去聆聽了他的精采演說,並認識了坐在他身邊的一個讀中研所、神采飛揚的男孩。大一結束後,我沒有轉到醫學院,反倒是轉到中文系,而黃春明身邊的那個男孩日後成為我的丈夫,我們一起組成一個文學的家庭。

二○○八年,我隨李昂到了北京拜訪〈農民〉作者、也是彰化同鄉張克輝先生,李昂和張克輝先生都做過謝雪紅的研究,言談間不免繞著這個話題,我說作家吳晟告訴過我,謝雪紅在「小西」住過,他並曾跟我一起回到小西巷踏查。言談的彼時,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所生長的小西巷,除了有名人出入過,更蘊藏著許多市民文學的元素,這些元素滋養我,讓我走出小西巷,進入浩瀚的文學世界,直到如今仍涵泳其間。而回眸,我在小西巷的家園經歷世事變化,如今已人去樓空,而冷清的小西巷也成為城市中一條隱去身世的尋常巷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