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儘管宿舍已熄燈,唐潔躺在床上卻毫無睡意——腦海裡滿是正在拍攝的微電影。這位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和同學一起自編、自導、自演了五部微電影。其中,描寫大學生情感和求職艱辛的作品《九○後》在視頻網站播出後,引起網友和媒體的關注。「我希望影片展現出『九○後』是有夢想、敢擔當的一代。」唐潔說。
微電影是在電影藝術基礎上衍生出來、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小型影片,主要在網路、手機等多媒體平台播放。與傳統電影相比,微電影時長在幾十分鐘以內,製作周期短,投資少,傳播快捷且互動性強。「由少數人壟斷的影視時代已經過去。」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陳山說。科技發展和進入門檻的降低讓思想表達更為自由,觀眾不再是「你拍我看」的被動角色。
回顧過去,大陸電影大多為政治服務,文革時期更出現「樣板戲」。直到二○○三年,大陸國家出台新政,才終結只有十六家電影製片廠有資格拍電影的局面,「進入二十一世紀,電影已經成為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周星說。尤其今年中共召開十八大,對於電影工業制定了新措施,希望藉此打造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不過,就在二○一一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超過人民幣一百三十一億元,國產電影數量達到七百九十一部,產量僅次於印度和美國,票房占收入總額的一半以上的年代,由於電影創作日益多元和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民眾對於藝術平庸的「主流電影」不滿,「微電影」這一新的傳播形式迅速被催生,微博的普及和視頻網站的發展進一步掀起微電影製作的風潮。
目前,大陸微電影包括由普通網民或影視相關專業學生製作的作品,以及專業團隊為某品牌量身打造的商業微電影。其中二○一○年走紅的《老男孩》和《一觸即發》被業界認為是開啟中國微電影大門的經典之作。
根據中國網際網絡資訊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九月底,中國網民規模已達五點五億人,普及率為百分之四十一點一。瀏覽視頻網站的人數增至三點六三億人,手機視頻用戶接近五千萬。
「這一新興的傳播載體為大量年輕的影視創作者提供了機遇,也能為傳統電影輸送人才。」盛大網絡旗下影視公司華影盛世首席執行官趙雨潤說。
美籍華裔跨文化導演程娟也說,「微電影正嘗試用傳統電影的藝術手法濃縮社會發展,迎合公眾文化取向。這是中國電影百年發展過程中新的文化形態。」
製作微電影的唐潔則表示,「好電影要反映社會問題,揭示社會矛盾,引發人們思考。這應該是中國微電影未來的發展趨勢。」
顯然的,微電影的漸然興盛,已成為中國文化和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也凸顯草根的原創力量,擁有全民參與魅力的微電影,讓大陸年輕人更有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