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內政部討論台北市行政區畫,考慮將北北基合併。合併的理由說不出具體原因,有些人猜想是與未來的選區畫分有關。
這樣的議題提出蠻突兀,就在基隆市長張通榮關說酒駕鬧事曝光事後沒幾天,然後就立即完成基隆市民民意調查,結果是七成以上市民希望併入台北市。
可是基隆市被新北市汐止擋住,依法只能先併入緊鄰的新北市。新北市長朱立倫則在議會答詢時透露,北北基合併是行政院的長期規畫。
這樣的規畫在一九二○年的日據台灣行政區畫可以找到實例。當時日本總督將台灣畫分為五州二廳,分為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及台東廳與花蓮港廳。一九二六年再增加澎湖廳。
那時候台北州管轄現在的台北市、新北市、基隆與宜蘭縣。新竹州管轄桃園、新竹與苗栗。台中州管轄台中市、彰化與南投。台南州管轄雲林、嘉義與台南市。高雄州管轄高雄與屏東。
因此若是行政院真的是把北北基合併視為長期規畫政策,牽動的將是全國五都規畫後的再次大變動。很可能回復到九十二年前的日據時代版本。
然而政治操作制定行政區畫,從來不是單純的經濟或人文地理等因素而已,更多是選舉選區重畫的政治版圖效果。
政治學有個專有名詞叫做「傑利蠑螈」,這是記載一位美國州長為了自身鞏固票源,將選區重畫成蠑螈狀。因此在歷史留名。
所以北北基若是提前單獨合併,而沒有同時考量全國其他行政區畫與行政資源合理分配,也許很難擺脫重畫選區的政治操作批評。
何況這樣的新台北州將是全國唯一的六百萬居民超大型城市,超過四分之一台灣人口的大都會,擁有全國最豐富的資源。
任何人當選市長,都足以累積資源問鼎總統寶座,任內都很可能產生葉爾欽效應,對執政者採取杯葛等措施來爭取更多資源。結果或許會造成台灣除了台北富全台窮的資源分配更加不均,或更嚴重的社會對立。
因此北北基合併議題可能牽一髮動全身,應該更審慎周延規畫。否則將來也許會出現南台灣州,管轄雲嘉南及高屏地區的大都會主張,或台中州大都會主張的出現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