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護理人員資格的蘭陽仁愛之家主任覺方法師。
圖/記者邱麗玥
【記者阮愛惠宜蘭報導】蘭陽仁愛之家主任覺方法師來到這裡六年,但他走過的慈善濟老之路,已經十多年了。「我好像和老人特別有緣。」他笑咪咪地說。
佛光山叢林學院畢業後,覺方法師先到慈悲基金會作行政和急難救助工作,之後調派其他單位;幾年後,回到佛光精舍照顧老人六年,然後就來宜蘭。「是常住成就我,把我推向慈善的路,我也就一路走下來。」他表示。
一般人以為,照顧老人的工作很「灰暗」,老人畢竟是日薄西山,時時都在面對死亡,應該苦多樂少。但覺方法師說:「那是一種刻板印象。照顧老人雖是『黃昏』事業,但只要具備專業知識,還是可以勝任自在。工作人員要有專業認知,因所照顧的老人不知何時會走,所以不能用一般照顧者的心態,情感的投入要有界限,以免老人有一天突然走了,心中會有很大的失落感。」
他認為,「工作人員要先具備相關的專業能力,不能只憑愛心。沒有專業訓練,在照顧過程中,自己和老人可能都會受傷。所以來這裡的職工不但要專業,連當義工都要專業,要先受訓。」
覺方法師多年來看盡許多老人走到人生終點,面對「死亡」問題,他又是什麼樣的心態?他回應,「基本上我很理性,較少有情感的罣礙。也因為我們具備佛教的信仰,知道生死之事有其因果、業力,工作人員大多有佛教的背景,所以對於生死問題,比較能接受。來這裡的老人家,除了常參加共修,也有機會聆聽佛法教義,多少開啟了這方面的認知。」
讓老人走得心無罣礙
每一位生活在仁愛之家的老人,最後都在這裡舉行人生最後的一場儀式。從往生者停棺、早晚拜飯、告別式等整個過程,其他老人家都在旁邊觀摩。覺方法師指出:「他們看到我們處理他的朋友的過程,心裡覺得這樣很妥當,願意接受這樣的模式。他們也有很多機會把自己的願望和需求講出來,例如想要火葬或土葬、告別式什麼形式等等,這些身後事都交代得一清二楚之後,他們心中就沒有罣礙了。」
覺方法師說:「大家都說老人是社會的負擔,其實老人是社會的寶,他們的經驗可以傳承,他們的能力還在,只是要想辦法讓他們有所發揮。老人過去對社會貢獻那麼多,他們老了,我們理所當然要照顧他們,不能把他們視為負擔。」
覺方法師說:「在這裡,佛法隨時在生活中展現,無時無刻都在實現人間佛教的親和力和真善美的特質,已經不是哪一部經或哪一段佛法的教義可以涵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