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王時
所謂的候鳥指的就是那些在季節變換時,每年有固定的路線以及固定的遷移地點來回奔波往返的鳥類。因為有不同時間的遷移,所以又分成冬候鳥以及夏候鳥。台灣的冬候鳥是日本北海道的夏候鳥,而台灣的夏候鳥則是泰國的冬候鳥。
為什麼候鳥要這麼辛苦的來回奔波,千里飛行呢?因為牠們要追求適宜的居住地以及良好的繁殖地;而候鳥所需的渡冬地或繁殖地,往往差距數千公里,甚至分屬於不同的地區及國家。因此,候鳥的保育往往是跨國的問題,比方說,保持台灣良好的候鳥棲息環境,通常也是在協助整個地球的鳥類環境的保育。
金斑鴴是台灣冬候鳥的先鋒部隊,比其他的候鳥要早一步到台灣,通常在八月下旬或九月上旬就可以看到金斑鴴飛抵關渡溼地。有些金斑鴴會在關渡停留數天後,繼續往別的地方飛去,有些則會選擇停留在台灣度過冬天。
金斑鴴的體型約莫二十四公分,可以說是一種中小型的鴴鷸科鳥類。牠們身體背面有黃色的斑紋,特別是到了春夏繁殖季節的時候,身體的羽毛會轉換成金色的斑紋,腹部黑色,一條明顯的Z字型白色羽毛,從頭部到腹部將金色與黑色做了明顯的區隔,有人形容此時的金斑鴴宛如穿著一件貂皮大衣,相當高貴典雅。
金斑鴴通常是小群集體活動的候鳥,遷移的時候也是團隊行動,常常會發現三十到七十隻的族群,牠們喜歡停留在沙洲、灘地、草原、水田等環境,以昆蟲、小型魚蝦為食。覓食時,走幾步啄一下,從容緩慢,不似其他小型鴴科鳥類疾走,而且是一部分群體邊走邊彎腰尋找食物,另一部分則協助警戒,遇到危險情況,就會整群飛走,然後找到安全的地方,再一起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