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面對垂暮之年,該怎麼樣才能拉長歲月賦予我們的有限年歲?讀到前總統府資政陳立夫寫的《我怎麼會活到一○○歲》,文中的飲食有節、起居有時、多食蔬果、少食肉類、知足常樂、無求乃安……都算「老生常談」。
對不起哦,陳爺爺!老人常談到的養生之道其實都在這範圍內,包括我阿公,也是把「欲求心之安樂,必從知足無求做起」掛在口邊,長壽到九十九。
只是,對文中一則:「減少俗務,尋求安寧」倒有點疑惑。陳立夫從八十歲生日開始即自限不剪綵、不證婚、宴會也不發言、減少和朋友聚會以避免年高麻煩。這,就令人有點不懂了,八十歲的他健步如飛,原應視老友如老本,互動搏感情,讓日子更開心。開心最能延年益壽,為什麼簡單能做的,反而退卻呢?
說到頭,能在百歲之年再回顧八十歲即開始奉守的養生哲學,這一定是錯不了的金科玉律,因為它真真實實見證了百歲人瑞的長壽歷程,絕非虛構理論。
我家隔壁住有都已高壽八十五的兩位老媽媽:陳媽媽行程滿檔,一早出門不到天黑不回家,還勞煩兒女訂下晚間七點的「門禁」,深怕玩得太瘋而找不到回家的路;另一位高媽媽年輕的時候教舞蹈,原本活潑好動,不料老來卻閉門謝客,只賴輪椅代步。
兩家兒女一比較,就不禁嗟嘆,動得勤的銀髮生活才健康,退休之後,應把俗務當正務。
但是,百歲老先生陳立夫卻認定「減少俗務,才能尋求安寧」,這是不是有點脫離現實?如果拋開俗世之務才能獲至無聲無息的寧靜,垂暮之年又未免太過自制。縱使好靜遠囂,也應以平常心相待,有朋則歡聚,無友則獨處,父親的晚年就是如此隨緣。
每個人終究要向世間道別,活得久,也要活得健康,怎麼會活到百歲?的確要向陳立夫老先生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