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頒給歐盟,理由是六十多年來,對和平、和解、民主與人權貢獻良多。諾貝爾委員會有肯定、有期許,後者是提醒歐盟,須全力捍衛歐盟完整,防止當前金融危機使歐盟解體,以防極端主義與民族主義再起。
對於期許,引起很大爭議。歐洲議會議員法拉吉認為,歐盟不但沒有使歐洲人民更關愛彼此,反而破壞各國民主,歐元區已將歐洲分裂成北、南區塊,沒資格獲獎。
債務危機使歐盟面臨崩解,必須全力捍衛完整。歐盟得獎,究竟是對以往的肯定,還是對現實的諷刺?歐洲改革中心主任格蘭特說:「歐盟值得獲獎,它有獨特而正面的角色,這比目前無能解決歐元危機重要得多。」顯然,和平獎是肯定以往的成就。
歐盟南部國家債務壓力大,北部富裕國家的援助帶有撙節等條件,引發各國人民不滿;德國總理梅克爾日前訪問希臘,就面對大規模示威抗議,歐洲的團結面臨最嚴峻挑戰。歐盟獲獎是因「以團結取代仇恨」,但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和法國的反緊縮抗爭,引起仇恨與社會動盪,各國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崛起,希臘新納粹主義者首度贏得國會席次。以此來看,歐盟得獎即使不是諷刺,恐怕也難免難堪。
除了歐盟當局及政治領袖外,許多人對歐盟得獎多半嗤之以鼻。荷蘭國會議員韋德斯抨擊說,「歐盟在分崩離析之際得了諾貝爾獎。接下來呢?再頒座奧斯卡給歐洲委員會主席范宏畢嗎?」
諾貝爾和平獎歷來多有爭議,四年前歐巴馬剛上任就獲得此獎,許多人質疑:「他做了什麼?」如果說,美國選出非裔總統,就意義非凡,有益於族群和平相處,那麼得獎的應該是全體投票給歐巴馬的選民。
儘管嘲諷不斷,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仍相當興奮說:「歐盟把因冷戰分裂的歐洲結合起來,獲獎顯示歐盟雖身處艱困時期,仍足以激勵全球的國家和人民。」歐洲議會主席舒茲則稱:「歐盟得獎的重點就在於和解,以和平取代戰爭。」
瑞典外長畢爾德表示:「歐盟得這個獎實至名歸。我們尚未解決所有問題,歷史也未走到終點,但我們已締造重大進展。」
美國開放社會研究所駐布魯塞爾分部主任格拉博說:「值此歐元危機之際,這個獎大大提振了歐盟的信心。」
歷史是一條流動的長河,諾貝爾和平獎是頒給「一段時間裡」的努力,今天的和平不是未來的保證。上世紀九○年代,以色列總理拉賓因與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簽訂和平協定,一九九四年得到和平獎。結果拉賓在隔年被以色列右派極端分子刺殺,以巴至今仍戰火未歇。
諾貝爾和平獎未必是頒給「完成式」,很多是「完成進行式」。歐巴馬得獎時,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表示,這是「期許」歐巴馬採取行動。歐盟一如歐巴馬是獲得期許,也仍是「完成進行式」,有待檢驗。
歐盟畢竟已是全世界最大的共同市場,歐盟本身的歷史證明,儘管多年來內部爭議不斷,至少迄今,歐盟總能度過危機存活下來,且往往在危機的過程中達成更堅強的整合。歐盟得獎,意義應該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