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批評馬英九總統與陳冲內閣已成為「全民運動」。不論是勞工或資本家、股市散戶或大戶、即將退休的勞工或新進職場的年輕人、在職者或失業者,每個人都在罵政府。甚至以往針鋒相對的藍、綠政客和「名嘴」,也有志一同的把箭頭鎖定總統與內閣。監察院長王建甚至宣稱馬總統的歷史定位就是「無能」。雖然執政者被民眾或輿論批評是民主社會的常態,但聲望如此低落,內閣如此動盪的情況,在歷史上的確是前所未見。
這幾年國際大環境先後有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加上氣候變遷導致的農產品歉收,國內的景氣不佳,物價也高漲;近幾個月的失業率百分比和物價指數合稱的痛苦指數都維持在七以上。與亞洲鄰近、發展程度與我相當的國家相較,台灣已呈明顯落後的跡象,「亞洲四小龍」成為緬懷昔日的名詞。
人民最痛苦的尚不在指數高低,而是親身的感受。台灣在前幾次的石油危機中,都出現物價騰飛的現象,也曾讓中產階級及較低收入的家庭生活窘迫,情節不輸今日,也沒有救濟和失業保險;但當時人們相信困境是暫時的,整體社會所展現的自信、積極,支撐著台灣繼續向前。
現在的台灣,就像卸任副總統蕭萬長所說的「從未有過的無力與茫然」,雖然馬總統回應「不要懷憂喪志」;但除了要求內閣「在一個月內拿出績效」的口頭宣示外,唯一的招式就是向中國大陸更傾斜,開放更多的大陸觀光客和資金,加深對中國的依賴,卻未從中國抵制日本的事件中得到啟示。
陳冲內閣所展現的混亂、顛沛,讓老百性失去信心。半年多來,內閣成員一再在股市放火,包括證所稅、股利股息加徵健保費,雖有其正當性,但從社會反應中,都可發現政策思慮不周、溝通不足的問題。現在火燼未熄,又在勞退基金上灑汽油,指稱勞退基金將提前在四年後破產,這把火甚至有延燒到軍公教退休領域的趨勢。而油電雙漲所帶動的物價上漲、國道計程收費蓄勢待發,加上如林益世、胡幼偉等個人事件,莫不重創陳冲團隊的形象。
很多人在評論台灣的經濟時會說「年輕人看不到未來」。偏偏某些事項卻讓年輕人看得心驚膽跳,譬如健保和勞退基金將在短期內破產、三十年後每二點五個就業人口要養一個老年人、本地的工作機會減少,赴海外工作的「台勞」將成為趨勢。最近有人形容,這一代是「掠奪」的世代,把下一代的幸福都透支了。
要減緩下一代年輕人對未來的焦慮,希望中壯年人多承擔一些責任,過早退出職場,不但造成生產力的損失,甚至也增加各種年金給付的壓力,對社會是一大傷害,這個情勢必須正視。
提早退休是一個悲劇,因為對未來沒有信心;年輕人對未來焦慮是因為他們從來就看不見希望,切盼當局者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