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媒體報導教育部有意修法,將博士分為「研究型」與「實務型」,「實務型」博士可用技術報告或實習等方式替代論文,取得博士學位。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否認博士生不寫論文就可拿學位的說法,他表示,是要讓博士生增加產學合作等實務經驗,或是將實作過程撰寫成博士論文,讓學生畢業後和產業更緊密。
大葉大學校長武東星表示,「博士論文是培養學生邏輯與辯證能力的歷程」,重點不在於「量」,而在於「質」,但不是每篇博士論文都要跟SCI、SSCI畫上等號。他樂見教育部鼓勵博士生多與產業間交流互動的作法,有助提升學術與產業接軌。
「論文是修習博士學位過程的學術結晶,有其必要性,不宜廢除或取代。」高雄醫學大學教務長鍾飲文認為,國外目前還沒出現不需寫論文就可獲得博士學位的例子,有些國家如美國和台灣,還規定博士生須修習相關課程才能順利畢業。他表示,從學術角度來看,博士論文有其需要,若希望強化博士班與產業互動,他建議透過產學合作補強,讓博士生運用專長協助企業開發新技術等。
蔣偉寧表示,「博士論文仍需具備學術性,不宜以技術報告代替,也不宜取消。」目前國際高等學府還沒有博士生不寫論文,就能拿到博士學位,台灣也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若真要以技術報告代替論文,碩士班比較可行。
蔣偉寧說,博士班是為讓學術發展更上層樓,追求創新研究成果,博士生研究還是要具備學術性,不宜貿然取消或用其他形式代替。教育部常務次長陳德華亦指出,考量博士生長期以來都著重學術研究,少與產業互動,教育部未來將鼓勵博士生多與產業交流,將交流歷程或合作成果寫成博士論文,促進學術與產業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