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無法回頭的單行道,歲月對每個人都很公平,當數字往上提升,就是年齡的印記,青春與熟年本有一定的分水嶺,無法迴避。然而,這道分水嶺因本世紀出現了逆齡新族類而日驅模糊,超越了凍齡與無齡,像不老騎士各式版本般,在全球個角落發酵。「你幾歲,自己決定!我們來到史上最長壽且最有創造力的時代,青春取決於意志和態度,從飲食、運動、作息做起,誰說不能逆轉年齡?」觀察此現象著作成書的美國女作家凱瑟琳梅爾說,年齡對逆齡族來說根本不是什麼重要的事,他們滿腦子追求夢想、嘗試新事物、嚮往學習、樂在生活。
大自然定律的確不斷的在改變,醫學和科技的突破,以及每一波經濟浪潮,都會影響生態的改變,不必受社會賦予的老年專斷定義所束縛。在台灣,活力與體力同樣不一定要隨年齡走下坡,無論什麼年紀都有可以做任何事,年齡不再成為夢想絆腳石,七十三歲的巨力董事長劉金標奉行這精神,從騎腳踏車環島的壯舉到環球的壯遊,那「老人囝仔性」非常鮮明,每天騎車就是擺脫年齡的枷鎖,儲存健康,永不停歇的衝勁。
「逆齡不只是看不出年齡而已,」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認為,晚婚、少子、媽寶及單親等現象重組了家庭型態,重新定義人存在的價值,身心都保持平衡才可逆齡不老,若只一昧的追逐青春,那僅是假性不老,應積極的面對生老病死,保持對生命的熱忱與多元的參與,「坐上輪椅後仍能種花蒔草,吟詩做畫,那才是逆齡族的最高境界。身體的逆齡要努力養生來達到,心理的逆齡,則是生命最重要的支柱。」林依瑩說。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劉蓮蒂則認為,中國人的年齡準則原本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卻不逾距,但,如今社會大眾對年齡新見解早已悄悄蔓延,廣告詞已告訴我們,「不能改變身分證上的年齡,但可以改變看起來的年齡。」
她說,外表所提供的線索已經不可靠,這年頭對人最大的讚美是,「妳已經六十歲!真的嗎?一點也看不出來。」不接受現實的窠臼與規範,向下認同,五十歲若能從事年輕人的活動,才是走在流行尖端。
追求新鮮,妝扮年輕有易健康是有科學根據的,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愛倫蘭格一九七九年便證明了這一點,工作上從年輕到老都始終如一穿制服而不換阿媽裝,比較神采奕奕。「為了變美,變年輕,是不是該把年紀這件事丟一邊嗎?」劉蓮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