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大衛巴提斯康—如果有人告訴我,明天我得停止執業去做別的事,我也不會擔心。因為無論我何時停業,我都會開始做跟現在完全不同的事,改變能讓我發現活力。
●劇作家橋田壽賀子—我八十七歲了,為什麼要用「餘生」來說我?生就是生,沒有什麼可餘的呀,無論年歲多高,都是自己的生。
●演員伍迪艾倫—當你在擔心笑話、假髮,如何選擇聚會好地點這些日常瑣事時,就不會擔心死亡和生命的短暫。
●舞台劇演員蓋道夫—社會矇矓化,老人紛紛消失,年齡衰老的程度與活力創意成反比,如果我們承認人難免一死,所有的奮鬥將變得很荒謬。
●科學家魯道夫—逆齡社會所要討論的議題,不只是我們要為自己或長輩做些什麼,而是為年輕的孩子做點什麼。
●運動家皮拉提斯—想讓身體多些彈性,要對運動不吝付出,將來的事,誰也說不準,我們應該把握此刻,活在當下。
●社會學教授瑪麗亞—逆齡族必須相信一點,在那時刻來臨之前,可以努力充實自己,照顧自己和社會的健康,挑戰年齡歧視,以身作則改寫年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