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宜高速公路開通以後,車流量偏高,尤其是假期,動輒塞車綿延數公里。其中雪山隧道數度傳出滲水,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每每漏夜搶修,但漏水現象依然。由於國工局沒有裝設監測設備,雪隧的水文是否有變化無從掌握,滲水是否會危及結構安全值得注意。
雪隧從開通以後就陸續傳出滲水現象,中秋假期,二十六點二公里處兩度漏水。國工局認為是降雨量導致隧道水流增加,屬於正常變化。雪隧有排水廊道設計,混凝土外有防水膜,再覆上導水的不織布,最外層還有混凝土,地層水按理可以順著防水設施流到暗溝或導坑排出。然而,漏水現象依然不止,顯見國工局還有未能掌握之處。
工程人員分析,隧道滲水的原因有二:
一是防水膜安裝不當或破損;二是排水設施堵塞所致。防水膜在安裝過程中曾遭鋼筋刺破而修補過,是否還有漏洞不得而知。另外,安裝不當可能造成毛細現象滲水。不論是那一種原因,至今國工局仍說不明白。但國工局認為沒有必要封閉隧道檢修,只要封堵滲水處即可。
目前國工局的封堵方式是採用「小針美容」的辦法,灌注聚安酯發泡劑,予以灌漿堵漏,另外,則是埋設導管,將滲水引流。但是目前灌漿的地方可見牆面流下大量的黃色發泡劑;埋設導管附近的牆面也是濕黏黏的,可見滲水的現象並沒有完全改善。
國工局的態度是將滲水現象推給「施工瑕疵」,防滲的方法則是採取「堵漏」的方式。不論從滲水成因還是防治之方來看,國工局都是採取最消極保守的態度。不願意就整體結構安全做檢測,交通部長還強調,安全絕對沒有問題,會維持正常通車。
但是學者可不敢這麼樂觀。受託研究雪隧的劉聰桂就認為滲水有兩個原因,一是地下水增加,水壓升高自然外排;二是隧道的裂縫加大加多,因為秋季雨量減少,不是地下水的因素。雪隧的水文的確是影響滲水的一大因素,國工局不可輕忽。如果是隧道的裂縫問題,是否還有加大的疑慮,也值得重視。
交通部和國工局不能因為雪隧通車,就以為政治任務完成了,其他的問題慢慢再說,並小覷了滲水問題的嚴重性,如果問題真如學者所研判,是屬結構性問題的話,一旦出事,後果不堪設想。目前除了要能完全監控掌握雪隧的水文資料之外,工程上是否有疏漏也不可一味掩飾,畢竟學者、顧問公司的意見和國工局的意見南轅北轍。
雪隧的通車充滿著政治性,交通部為了做業績,通車典禮不下十數次;為了搶通車,不顧履勘委員的意見,有些履勘程序能免則免,以致履勘委員多不敢為雪隧通車背書。如今問題層出,顯見履勘委員的顧慮不是沒有理由。交通部不能一再的粉飾,雪隧的車流量愈來愈大,畢竟人身安全問題不是政治問題,還是請以專業眼光看待滲水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