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工資調漲定案,勞委會主委王如玄辭職,她為堅持自己的理念,為政策負責,掛冠求去,應予肯定。但行政院再失一位政務官,就能拯救低迷到谷底的台灣經濟?全民都在看。
繼前財政部長劉憶如為證所稅下台後,王如玄也為基本工資調漲爭議而請辭,二位女性政務官都因堅持自己的政策而去職,其擔當負責的態度為近年政壇少見。
行政院長陳終於對基本工資調漲拍板定案,明年元月開始,時薪根據第一階段方案,調漲為一百零九元,但月薪預訂的一萬九千零七十四元,暫時不漲。行政院強調,不是不漲月薪,而是有條件緩漲。王如玄因堅持同時調漲時薪與月薪,與行政院政策相左,因此含淚去職,以示負責。
據行政院的說法,決定只是緩漲,並非不漲。行政院並提出兩項指標,只要達成一項,就立即調漲勞工月薪。一是國內生產毛額(GDP)連續兩季達到百分之三;一是失業率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有條件調漲看似並非調漲無望,但依目前的經濟前景,歐債風暴起碼需要二、三年才會好轉,美國的QE3也未見成效,台灣要承受熱錢襲台帶來的通貨膨脹隱憂。在這種經濟大環境之下,GDP上升百分之三是超高標準,難以達成;連帶的,失業率也看不到下降的理由。月薪調漲可能根本是看得到吃不到的胡蘿蔔。
據行政院主計總處預測,今年第四季是傳統經濟成長旺季;而明年第一季與今年第一季比較,因今年第一季的GDP只有百分之一點六六,比較基期低,所以明年第一季的GDP年增率破三有望。如此一來,行政院設下的連續兩季GDP破三的加薪門檻就可望實現。
如果只要再半年,景氣就可望好轉,為什麼承受的壓力完成要放在勞工身上?雇主不能分擔若干嗎?行政院又說,如果月薪調高到一萬九千零四十七元,調幅高於南韓等亞洲國家。但我國的基本工資本來就是亞洲最低,調幅當然相對較大。行政院又在玩數字遊戲。
王如玄發表去職聲明時說:「到底要低到什麼程度,產業才能生存?」這是一位勞政首長最沈痛的心聲!她指的是,勞工薪資要被壓低到什麼程度,雇主才不會叫痛?勞委會原本的調漲方案,一個月才加薪二百六十七元,如果連這區區之數都不肯給,不但她實在很難向勞工交待;社會也很難理解,何以行政院政策要如此壓縮勞工卑微的期待。
主導基本工資月薪緩漲的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說,「全世界沒有一個政府會在經濟谷底時,調漲薪資」,此言固屬不虛。但行政院至今提不出振興經濟的有效方案,馬英九總統日前已經提出「一個月」的指示,要求各部會在一個月內提出讓人民有感的經濟對策。一個月轉眼就到,屆時號稱財經內閣的陳內閣是否能交出令人滿意的成績單?王如玄去職是否有代價?問題很快就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