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獨角仙多,球場很容易看到。
圖/陳建任
文/吳加雄(永和社大生態講師)
在昆蟲界裡頭,只要兩造對眼,Every John has his Mary。彼此見面的那一瞬間,fu對了,就什麼都對了,然後就是「咱們洞房去」這個歡樂(?)結局。但為何筆者要在「歡樂」二字後頭加上一個問號呢?
先簡單說個答案,昆蟲交尾後,迎接雄蟲的,並非養育子女的重責大任,而是「他的時候到了」,雄蟲交配後,通常就是「死亡」,所以從人類的角度來看,才剛完成結婚這件終身大事,也「做了該做的事」,然後就說掰掰了,實在是無比的蒼傷淒涼阿…
在少子化的今日,人們即使結婚,在考量教育、經濟……眾多因素之下,有不少人選擇不生孩子,免孩子將來過得比現在的爸爸媽媽還痛苦,但是昆蟲卻無這種考量,這並非單純昆蟲是一群沒有四維八德觀念的生物,而是因為生活史策略,昆蟲做為地球上種類數最多、個體數最多的一群生物,在生態學術語上屬於「r型生物」。
「r型生物」特色之一是「一次繁殖的子代數量多,但後代子孫初期死亡率高」,雖然死亡率高,但只要有少數個體存活下來到性成熟階段,交配之後,就可以把死去的兄弟姐妹給生回來,簡單說就是「雖然哥哥(姐姐)已不在世上,但弟弟(妹妹)會幫我把該生的小孩給生回來」。所以相較於人類,昆蟲在談情說愛這件事上,也自然與人類不大相同。
兩性生殖的生物,相對於無性生殖的生物,其性擇機制多為「雄性競爭、雌性選擇」而這樣的結果造成雄鍬形蟲或雄獨角仙的大顎或犄角愈來愈大,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在雄性競爭之中脫穎而出,直接競爭,是雄性競爭的方式之一,除了鍬形蟲(獨角仙)的大顎(犄角)外,雄象的象牙、大體型的獼猴王或是各種有助於在打架時得勝的工具,例如力氣大、誇張的武器,都是「直接競爭」,這種性擇機制之下,會脫穎而出的特徵,而採取這類競爭方式的雄性個體,通常也是「勝者全拿」,只有在眾多的雄性個體中,成為那唯一的王,才能擁有全部的交配權,獼猴、獅子、大象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繁殖」對於成熟雄性動物而言,永遠是牠關心的事物之一,只要是以兩性生殖的雄性個體,不管力氣、體型大小或是武器多寡,雄性生物都有神經系統來支配交配欲望,但當小體型雄性個體想要找雌性個體交配,可是雌性個體卻全部被最強壯的雄性個體(王)看管保護的好好的時候,小個子又應該如何完成生物間交配,完成生物界傳宗接代的使命呢?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