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倫敦電】心臟手術或腎透析期間,血液被暫時輸出體外,這時需要抗凝血藥防止血液凝結。但當血液重新輸回體內後,如果不能在傷口部位正常凝結,就會造成大出血。據《新科學家》雜誌網站報導,德國科學家設計出一種帶「開關」的新藥。這種抗凝血藥,在特定波長的光的照射下,不再發揮作用,允許血液凝結。
報導說,這種抗凝血藥是由德國波恩大學研究人員設計,稱為「寡核醣酸配基」,由十五個核醣酸組成。它可以阻礙參與凝血反應的凝血醣分子起作用,防止血液凝結。
為了給寡核醣酸配基裝上「開關」,研究人員將四個額外的人造核醣酸,連接到其分子的一端。其中有一個核醣酸是變形核醣酸,可在特定波長的光的照射下改變形態。
研究顯示,如果沒有光的照射,這個變形核醣酸形態不改變,寡核醣酸配基的抗凝血作用不受影響。但當光源被打開,變形核醣酸就會使寡核醣酸配基分子首尾相連,從而無法發揮抗凝血作用。
由於普通的抗凝血藥通常缺乏「開關」,無法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現在常用的肝磷脂雖然具有能快速起作用的「開關」,但其副作用是會引起過敏反應。德國科學家設計的這種帶「開關」的新藥,則解決了上述問題。
利用這種「開關」,即使寡核醣酸配基,已經與凝血醣結合在一起,也可以在數秒鐘內被關閉,無法發揮抗凝血作用。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感光人造核醣酸「開關」,還能「安裝」到其他核醣酸藥物分子上,比如控制基因調節的藥物,使這些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