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台灣是水資源缺乏國家,依照世界標準,每年每人供水量在二千噸以下為缺水地區,而台灣約是一千噸。
雖然每年夏秋兩季颱風及豪雨帶來豐沛的雨量,卻因地勢山高水急,山洪大水很快的沖刷土石淤積水庫或奔流入海。轉眼又進入每年十月至隔年五月的枯水期。
數十年來築堤造壩蓋水庫積蓄豐水期水源,調節枯水期的不足,是唯一的政策方針。如今因水庫淤積愈來愈快,水庫壽命愈來愈短,動輒數百億元的資金投入興建水庫,遭到質疑。
許多民間團體認為,有效率的節水措施,遠勝於興建水庫。例如自來水公司的漏水率高達百分之二十五,每年平白浪費四座石門水庫的自來水,卻不能有效改善。相較於日本東京和南韓首爾的漏水率分別只有百分三點一與七,台灣的自來水漏水率明顯偏高。
這是相當令人驚訝的數字,想像任何一家民營公司,所生產的成品出現四分之一的不良率或在運輸過程中可能被竊盜流失的結果。這家公司還可以生存嗎?
台灣自來水公司就是這樣的一家公司。數年來以沒有經費更換管線為由,坐視每年約八億噸的自來水平白流失,若以每噸工業用水十二元估計,約每年損失近百億元。
審計部近期報告雖指出,自來水公司連年虧損,截至去年底負債達新台幣近五百億元。但仍認為是因十七年沒調水價,應該先提高水價,才能改善管線漏水率。
這般荒謬的邏輯,令人哭笑不得。照這麼說法,原來自來水每年漏水近百億元造成的虧損,不是公司管理無能,而是民眾不願漲價給錢造成的。不給錢漲價,就繼續漏水,繼續浪費珍貴的國家水資源。
然後請接著看底下的台灣水資源政策演出。
水利署忙著繼續花數百億元預算四處蓋水庫與人工湖。自來水公司則繼續說沒錢,只好沿用日據時代的生銹鑄鐵輸水管,或可能釋出塑化劑危害人體的三十年前聚氯乙稀水管供水給民眾使用。
要改善自來水漏水?對不起。除非提高水價。這樣夠明白了嗎?政府的任何改革,真的都要從漲價開始。
羅博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