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身邊總是有些很難相處及討厭的人,雖然我盡量以平和的心來相處,但總覺得「為何我要如此低聲下氣的對待?」若完全不理會,又覺得怪怪的。
福報禪師答:《百喻經》裡有個故事說,某一天張三路過鄰居家,聽見裡面聊天的人提到他的名字,其中李四說:「張三這個人其實心地慈悲,品格也高尚,就是有一點可惜,」眾人難掩好奇地問:「什麼可惜?」李四說:「脾氣毛躁了些,行事也稍嫌魯莽。」
張三一聽怒不可抑,推門進去出手便要打李四,眾人擋了一陣,怪他怎可無端打人,張三說:「什麼無端打人,他說我脾氣毛躁,行事魯莽,我幾時毛躁魯莽了?你們評評理啊!」較年長的王五便說:「李四也有說你心地慈悲、人格高尚,你怎麼不聽取這些?你不分青紅皂白出手便要打人,還不叫毛躁,還不算魯莽嗎?」
我們總是不容易看見自己的問題,甚至有時候別人指出我們的問題,一時也難以接受而惱羞成怒。張三固然毛躁和魯莽,批評人的李四何嘗看見自己的問題?當你在抱怨同事討厭難相處時,焉知別人對自己的感受?
做任何事,「心甘情願」很重要。心不甘情不願時,是低聲下氣、是委屈求全;心甘情願時,就是尊重包容、共生和解了。有時候你認為是在為別人而做,其實本質上是自己獲益良多,因為同事相處的時間,比家人還要長,同事之間交談溝通的話,比家人還要多,如果在某一點上過不去,苦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為了讓自己上班愉快,體諒、禮讓這種事,何樂而不為?
再說,如果自認不平,而憤怒、怨恨的感受又受到壓抑,容易造成負面影響,如果我們任由憤怒與瞋恨這類負面情緒宣洩,它們將會變得更強而有力,且會牽動負面磁場,這種未經修行的「心」常不由自主地受制於種種煩惱與情緒,以致無法有真正長遠的快樂。生氣與仇恨會破壞我們的內在平靜,唯有強化內在「慈悲、寬恕、知足、自律」等好特質,真正持久的平靜才會發展。